陈鹏

认证艺术家

关于陈鹏

陈鹏(号天鹏),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专业画家,国画院秘书长,文化部艺术基金会专家,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国家画院艺委会委员,国家画院大写意花鸟工作室导师,北京市国画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术领域

安澜山馆随笔:中国画的经典意识与大写意误区

评论观点 2017-12-19 9481
陈鹏
认证艺术家

当代艺术似乎走向了世界绘画大繁荣大发展的辉煌期,画家作为既古老又年轻了一个群体,在今天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接受和认识,而且似乎还颇受关注、欢迎及尊重。坐在我面前的诸位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样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各个领域,而且大多数都还依靠这行混得很不错,因此才有资格来到的国家画院里学习。

今天我面对着你们,我想推心置腹地说明一下,你们来对了。因为诸位授业的老师都是在中国相当当、当当响的著名画家、学者,应该说不存在太差的老师和太差的学生,但是按这个道理推演,你们也应该是、或者是将来会是响当当的画家。然而,我们回看过去画院曾经毕业离去的学生们,结果未必。思考一下究竟是为何?

一: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画经典作品,何谓经典?

在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体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经典。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的发展是通过经典来传承的,传统也是在经典中体现的。

这成就了中国画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也使得中国画传统与中国文化的精神互为表里。

早在70年代,傅抱石就曾经说过:"中国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样式"。那么孔孟思想、老庄哲学之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王羲之的作品之对于中国书法、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之对于中国文人画,不仅仅是经典,而是一种中国式的文化与思想和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千百年来一直都是极具影响力与东风文化意义的。对中国画而言,其民族性语言就是以笔墨为表现核心,以写意为创作观念的美学体系。

中国画在历经千年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从顾恺之、吴道子、张宣、韩晃、赵干、李公麟、李唐、梁楷、徐熙、黄荃、杨无咎、刘松年、范中立、马远、夏圭到文与可、赵徽宗以及赵松雪、吴镇、王蒙、倪云林、黄公望、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林良、吕纪、陈白阳、陈老莲、八大、石涛、郑燮、金农等扬州八怪以及任伯年海上四任、赵伪叔、虚谷、华新罗、吴昌硕、到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黄宾虹、陆俨少、傅抱石、黄胄等等等等,回看他们的绘画作品的辉煌成就,每一个人的每一幅精品力作,无疑都是中国画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经典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构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再来看西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梵高(VanGogh)(VanGogh)(Van Gogh)、莫奈塞尚毕加索以及贝多芬、莫扎特、拉赫马尼诺夫、肖邦等等等等,创造了数不清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的经典大师们,才使得这个地球上的有了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

我们知道,中国画的种类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文人画;二:画家画;三:民间绘画和工匠画。

文人画是以中国特有的文化人以及达官贵人(由于历史上中国的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这些文人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科考,谋得了官位,甚至包括帝王,百忙之余写书作画,各个都是个中高手,而且大多以大山真水、梅兰竹菊为寄托,这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绘画群体与方式,逸笔草草,不拘形似,抒怀寄意,因为修养之高,不为利益,他们的绘画作品,体现了中国画的高妙与超脱。还有一部分僧道高士,避世遁入山野的不得意文人、巨商、驰骋疆场的将士甚至帝王后裔,比如徐渭、石涛、八大,髡残、倪赞。

画家画:这部分职业画家即我们常说的院体画,许多人也是文人雅士,或者是一些自学成才者,后通过考试或推荐、被征用而入宫廷画院,常常授以侍招、锦衣卫等职位(相当于今天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而这一体制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上许多取得巨大成就的代表人物和著名画家都是皇家画院的专职画家,像宋代的刘、李、马、夏、范宽、梁楷、徐熙、黄荃等。(画院正式设立,始于五代。956年,后蜀孟昶设立“翰林图画院”,这是我国历史上正式设立宫廷绘画机构——画院的开始。画院画家服务于宫廷,为皇帝王室所服务,包括描绘战争中得胜将帅、功臣的图形用以表彰,在画院、宫殿、寺庙等场所作画)。

工匠画:大多是服务于宫廷、庙堂,为石窟绘制壁画等等,这些人也大都是世代传承,师傅带徒弟,绘画题材以建筑纹样图案装饰、道观、寺庙里的宗教故事为主,不具名姓。

民间画:是以从事民间、民俗文化内容与题材,用年画、版画、木刻、缂丝、绣绘、镂雕家具等实用功能为主的群体。

纵观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集大成者和成就最高的,当属文人画及画家画。了解了这些中国绘画史的基本构成规律,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很多画家作品水平一般的原因。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其意是说,你即使跟着大师学习,也仅仅只会是个中等水平。倘若你取法乎下呢?岂不掉坑里了?将来爬不爬得出来还很难说呢。古人又云:"画为文之极也",这又是何意呢?倘若你的画里没有文,那根本就不该称之为画,或者宽泛地说,不会成为好画。古代中国画是以东晋谢赫"六法论''为品评标准的。因此,我们就需要认清楚,自己是在怎样的一个层面上?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按照这样的界定标准,我们试图通过简单明了的分析来推演出这个标准。一个是取法乎上,就是跟第一流的老师学习;而且还要具备"文";文是文学、文气、文思、文雅、文才等等统称为一个大文化的范畴,断言即要求我们要有文化,而后你还要有教养、修养、涵养,以及内在颐养,这是作为好的画家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这些还不是作为画家的全部标准;有了以上两个条件,你还应该会拿毛笔画画吧,我们看似玄妙的问题来了,中国画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最基本的笔墨技法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怎样的修为、品味以及天赋,都是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笔墨运用上,和形象、题材的刻画、表达上,一个经过多年训练的高手,具有良好的造型能力、书法基础和根基,书写出来的笔踪墨迹的质量,与没有此基础的相比,对于画面表达,所产生出来的艺术效果会有天壤之别,更不用说还要具备思想、境界更深层的内涵,所以说,经典的笔墨创造经典作品。回看历史,刚才我们提及的历代艺术家们,他们的笔墨无一不是高超、娴熟、精妙和极具艺术含量与独特风格及个性的。

我们再来谈谈"写意"。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中国艺术的精神、核心和灵魂。

孔子早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周易·系辞上》)的说法;《庄子·外物篇》也有“得意而忘形、忘像、忘言”之说;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也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王羲之也说过:“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晋王右军自论书》)。中国的艺术观从来都是轻“实”重“意”,留下了许多诸如“意境”、“意向”、“意态”、“意趣”、“意绪”等精辟的语汇。还有“意在笔先、意在言外"。明代李日华"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是强调注重气韵的流动露,意的表达。苏东坡诗云:"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是诗人对空间的吐纳与表现,是中国画与诗意的创造性的艺术空间。而非几何学的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这就是我们独有的中国式的自由性艺术创造,而且包容了自己对大自然的随意攫取,融入纯粹个体的文化与精神,即"心与物接"、"由心造境"。这种创造具有极大自由,也由内而外地提升了作为创造者的本心感觉与知觉,不仅仅是取景、取法的写照,是天地万物人与心相接,表现无以名状、无以复加的大美境界,提倡近乎于禅境的空、虚、静、和、清的天然、冲淡、物我两融,注重内美、内在的精神性,注重形而上的表现,强调对生命情调的欣赏以及超越实用的美的关照,道家所谓:澄怀观道",即是以虚静之心观物,以心入物,使精神得以超越升华,与自然相互交融,"吾心即宇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人合一"与自然、内心、精神相关照的境界,这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超以象外”的东方审美观念。

从先秦至隋唐,从隋唐至宋元再到明清,“写意”是一脉传承的。王维留下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的论调;白居易《画竹歌》亦有“不根而生从意生”之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顾恺之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宋欧阳修也有“心意既得形骸忘”、“古画画意不画形”的诗句;苏东坡论吴道子画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一说。此后,我们再来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太白行吟图》,徐熙的《枯木竹石图》,青藤、白阳、八大的大写意花卉、陈洪绶的古意人物,以及元四家、明四家、清初(弘仁、髡残、八大、石涛)四僧、扬州八怪等无不以"写意”为"宗"。而他们的作品之精妙,无论造型、笔墨、色彩、构图都没有任何一个人笔墨技法是荒诞生拙、丑结乖张的。相反,他们各个都是笔精墨妙、形具神完的造型大师,是形式与内容,内在与外延,文化与精神完美统一的经典艺术巨匠,越是探究这些画家们的作品的全部意义,我们越是应该感觉到自己的贫乏与肤浅,甚至无地自容。我常常对学生说:"你把这些历代艺术大师们的作品选择一些摆放在桌子上,用卡纸做个空白形,随意放置在任何一个作品的局部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个画家都不会相同",这难道还不说明问题吗?他们的经典是建立在每一个笔墨方寸之间的,没有不清晰和混淆,没有含糊其辞的语言,既有高度又要有深度,每一幅都是经典,甚至每一笔都是经典,立意、落墨、章法、构图、虚实、错落、赋色、就形、轻重缓急、题款钤印,无一处妄为、乱下,无一处含混不清、胡言乱语,几十年的综合修养、笔墨功力、目识心记的写生、观察生活、精研艺术规律,以及政治上不得志、抱负不遂愿,甚至生活在最底线的贫困潦倒之中,无以为继地挣扎着,却以艺术当作生命经年累月地创造出中国历史上伟大经典与成就,给世人留下无价的瑰宝与艺术财富。吴镇、云林、青藤、八大、石涛、虚谷都是这样的艺术经典大师与巨匠。

潘天寿的那句:"至正、至大、至刚、至美",就是对文化艺术的最高定位,有传统、有境界、有艺术规律和形式法则,即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技入道,可以让我们正确认识理解中国大写意的文化含义。

今天我们谈及的这些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智者,我们要和智者打交道,向智者学习与借鉴。智者令你思想深邃、思辨能力提升,智者令人充满希望与梦想,相信自己能做到不比任何人差,当你面对的是这些大师巨匠,心里充满着无限的艺术遐想与联想,你会启迪个人的智慧人生之路,用有限的人生,与优秀而又智慧的人交往,诱发你无限的想象力的创造活力与可能性。假如你交往的人有些是那些生活中庸庸碌碌,思想感情狭隘、思维能力浅薄庸俗,琐碎又好事的是非市井小民,可能你的一生都在一种世俗生活中,拿吃吃喝喝、装傻充愣假仗义当作江湖至宝,寻求刺激和愉悦感官享受中当作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或许最终得到的是空虚与悲哀;还有很多人的一生在平淡简单的渡过,或许你天生就是这样一种人和命运。但是,当你选择了中国绘画艺术人生的这条路,你就应该焕然一新,重新做人,做一个非常人,真正的艺术家,一个艺术的魅力人生。因此,判断力、眼力和心智,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事情,这就像你人生路上的GPS导航定位仪(过去叫着指南针),定位系统出错,你就会越走越远,而往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所谓大写意,还有人称之为真大写意、超大写意,或者一些貌似笔酣墨畅、满纸荒唐泼洒的神大写意,我们暂时姑且称之为伪写意,往往会让我们坠入写意误区。乍一看似乎也颇具特色,也有简约的造形,变形、夸张、其实矫揉做作的炫耀笔情墨趣,貌似墨汁淋漓、逸笔草草;然而,以上我们所论述的中国画的写意特点,将会影响到你如何看待艺术的眼力与智力,也将让你真正理解艺术的魅力与最高境界是什么?倘若他不是文,不是文化责任,不是智眼识珠,都知道买椟还珠的例子,而是粗,甚至是粗糙、粗野、粗俗、粗浅,那么,其所画出来的笔踪墨趣就会落于俗套、平庸、平滑,平淡无味。这时候你可能就是给瞎子使媚眼,盲人骑瞎马,夜临泥渊而不自知。毕加索早在16岁时画的素描、油画作品可以与大师媲美,而其晚年,却转而追求儿童的趣味与天真,并且一生都在创造、演变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与个性。这里我们剖析的造型,是由极精准、严谨、生动做基础,再变化、生发出写意的自由之形,与现在的假大空大师画不准截然不同,前者是故意画不准,后者是想画画不准。粗劣、粗浅的形象和潦草荒率的笔墨、浅薄的立意、对艺术规律毫不讲究的构图,累加在一起,从不临帖的拙劣书法,完全是拿毛笔画字,又不通诗词文学传统经典,这样的作品我们放眼望去竟然比比皆是。而我们作为中国艺术继承和弘扬的后来者,不能不很好地认识传统经典,不要对传统绘画艺术轻易说不!不要轻易被社会流行时尚、甚至某些外行媒体导向忽悠,推出一个低俗画家,危害的不仅仅是某美术馆、画廊、企业家、单位机构,而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许多人,许多学画的孩子,甚至是某些专业画家。要善于分辨真假、优劣、以及某些所谓理论家们的高谈阔论,当你不拿这些经典当回事,却拿着微不足道的一些江湖画家的垃圾当营养,肤浅失智、缺乏辨别、误信人言以及错误的评判标准,这些说到底都会令我们分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真正有艺术价值的、最好的、将来可以留给后代的东西?而非仅仅只是觉得某某画家作品获什么奖?卖了什么价位?多么有名等等。你要成长,你要创造,绝不可拾人牙慧、嚼人剩饭、拿神似、乱真某一个名家作品当作赞誉,就连乱真八大也要小心,更何况还有一些恶意仿冒造假的乱象。现在社会上流行忽悠,认为这样炒做,就是好作品,高价位、高价值。现在人心不古,不懂装懂、欺世盗名的人满街走,故做姿态的人是心理发虚的表现,是不自信要做给别人看的肤浅与低俗,我们善于识别判断即可,时时提醒自己,修炼自己,要认清偏见、流俗和误导,不要被人误导,盲目跟风,误入歧途。多读画、读好画、多看书、多走走,到中国甚至世界各地博物馆、艺术馆去了解、研究、探讨、分析、深悟,要善于学习,甘于寂寞,学艺术领悟与天赋极为重要。有时候我会想,倘若我拿自己的作品给齐白石、潘天寿、石涛、八大,或者毕加索他们看,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我会不会感到羞愧呢?从我们的内心深处,要真正知道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然而,即使是恶人,也可以行善;即使是魔鬼,也可能济世救人;何况画家的创作初衷还没有那么黑暗与险恶,好的艺术应该有百利而无一害,不仅仅只是愉悦人的眼睛,还要愉悦人的智慧与心灵,要从艺术的独特性与完善体系上判定,从而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艺术格调与境界,倘若你不认识清楚其内在本质区别,最大的危害是毁了你的艺术审美观念,变的趣味低下、平庸、粗鄙、市井而不自知,画了一辈子让人忽悠了还沾沾自喜,最后画什么也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地付出无数时间与体能、精力、心力的代价,都付诸东流。知道欠缺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都不知道自己画的不好,最后的结论是,还智商有问题,那可就悲催到家了。

最后我想对你们说:不要轻易对传统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