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艺术家
关于顾平
艺术领域
顾平是中国当代逍遥山水画的倡导者,其山水画的核心精神是“逍遥”——这一赋有哲学思想与人文内涵的理念。“逍遥”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诞生可以上追古代先贤,在魏晋时期亦有新的解读和流变,“逍遥”这一词汇从单纯的表示形体的自由到精神的自适以及高尚品格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顾平将“逍遥”这一民族精神结合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之中,发现其又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
一、庄子“逍遥”的意义
(一)庄子“逍遥”精神的提出
“逍遥”是先秦常语,最早见于《诗经》:
“清人在消,驷介麃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郑风·清人》)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桧风·羔裘》)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
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小雅·白驹》)”
其中的“逍遥”多有闲暇之意,指形体上的“自适”,有无所事事、仿徨之意,这种逍遥境界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没有脱离具体的社会存在。而后,庄子赋予了“逍遥”一词新的含义,对《诗经》中逍遥的境界进行改造和提升,“逍遥境界”亦是庄子学说的核心范畴: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货之囿。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货,无出也。
(《天运》)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让王》)”
庄子的“逍遥”尽管也不废形体上的闲适仿徨之意,但更重要的是突出了精神上的“怡适自得、自由自在”的追求。这种逍遥是虚幻的、超现实的,是一种可自由支配的精神世界,具有心灵层面的深意。庄子让“逍遥”一词从形体之态转为精神追求。
(二)庄子“逍遥游”中“崇尚自然”的人格境界
庄子“逍遥”精神提出的背景是战争与杀戮极其频发,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中期,统治者正是历史上宋国著名的暴君宋王偃。在这样的乱世中,儒家所提倡的积极入世已然无法解决世人的痛苦,庄子转而从自然中寻找指导人生的准则,提出的“逍遥游”是对现实困境无所逃的无奈之举,是精神的逃避,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庄子因而体悟到:
“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
(《在宥》)
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天下》)
与天为一。
(《达生》)
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天地》)”
庄子所谓的“天”即是自然,既有人类所处的大自然之意,也有人的自然本性之意。因为一切事物是天然而成的,人应该抛弃事功、超脱名利等的身外附加之物,“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回归本然存在的状态,让人之自然与天之自然相合,达到以天合天、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才能最终达到怡适自得、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逍遥”境界。庄子为郁郁不得志的士人文人阶层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天人合一”的“逍遥”状态,即是一种完美的人格理想也是一种对自由精神不断追求的人生境界。
(三)庄子“逍遥”精神的美学影响
“逍遥”这种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绝对自由的思想提出,不仅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向导和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对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的启发更是意义深远。“逍遥游”虽然不是系统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理论,但与艺术审美活动一样,充满着主观精神的能动性,是主体心灵的自我陶冶和自我超越,因而很容易与艺术思想融合,被历代艺术家所借鉴。正是由于这种“逍遥”人生境界的非现实性、精神性和超越性,使得历代的文人士大夫们经常将其寄放于艺术创造之中,试图通过艺术虚构和审美营造去实现自己超凡脱俗的精神理想。特别是从“逍遥游”中体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经常被文人画家寄情于山水之间,铸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心态、人格以及艺术趣味、艺术风格的初始状态,奠定中国艺术精神和美学品格的基调。
顾平
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画院史》执行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的真谛,为当下喧闹都市环境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份清新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在当下的主流艺术世界里走出了一条自身之路,成绩斐然,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逍遥山水画派创始人。
文章标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顾平逍遥山水的文化内涵(一)
本文链接:https://www.mei-shu.com/artist/125/news-6012.html
本文类别:评论观点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