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术馆

关于华美术馆

华·美术馆是国内首家以设计为主题的美术馆,2008年成立于深圳华侨城,现为OCAT馆群中的设计馆。华·美术馆致力通过展览、教育、收藏、研究,实现公众与设计、艺术和文化的链接。在此将不定期推送华·美术馆 [详细]

巡展预告 | “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激活莆田市美术馆

2019-11-19 15:59 1679

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

ReconstructingUtopia——ArchitectureandArtExhibition

展览时间

2019.11.22-2020.02.23

展览地点

莆田市美术馆

(福建省莆田市霞林街道钟潭街888号)

开幕时间

2019年11月22日 9:15

2019年11月22日,汇集众多国内外着名建筑师、艺术家优秀作品的“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将在莆田市美术馆正式开幕。这是“重构乌托邦”展览继深圳、成都、上海之后的又一次落地,参展作品数量和创作领域广度皆有所增加,并新增了数位参展建筑师和艺术家,是“重构乌托邦”展览又一次新构想的实践。此次展览将免费向公众开放至2020年2月23日,欢迎前来参观。

本次“重构乌托邦”建筑艺术展在莆田的展出由中国第一家设计主题美术馆华·美术馆、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莆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旅法建筑师、策展人野城策划,莆田市美术家协会、福建湄洲湾控股有限公司、福建钟潭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本次展览室内面积8000平方米,室外面积800平方米,共邀请了28组有着大胆创想和深度实践的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与,展出百余件绘画、雕塑、装置、模型、图纸、影像和摄影等门类的作品,以“乌托邦”为线索来重新梳理他们的想象脉络,更直指当下与未来世代,并以一种全新的“本体论”思维对诸多领域进行交叉诠释与深度剖析。

展览总监:毕大松

学术主持:冯峰

策展人:野城

参展人:

大舍+殷漪、戴耘、费俊、谷文达、刘晓都+UPRD、李涵、刘珩、马岩松、邱黯雄、邱志杰、任戎、沈少民、田晓磊、童明、王鲁炎、王澍+陆文宇、王昀、吴俊勇、徐甜甜、杨心广、杨泳梁、姚仁喜、野城、尹秀珍、袁顺、张永和、朱小地、周长勇

开幕论坛——重构乌托邦之路

Opening Seminar——Road of Reconstructing Utopia

论坛时间

2019年11月22日 10:15——12:45

论坛流程

10:15-12:00 主题演讲

野城 :重构乌托邦,走向本体论时代

沈少民 :公共艺术的互动性

费俊: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杨心广:不知林深——创作经验分享

12:00-12:45 圆桌会议

戴耘、费俊、刘仲豪、任戎、沈少民、吴俊勇、杨心广、野城、周长勇

重构乌托邦,是一场实验,一场永无止境的纯粹的精神性实验。这样的实验保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和敢于为理想献身的无畏精神,它指引着创作者们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

本次论坛将邀请多位享誉国内外的艺术家建筑师莅临现场发表主题演讲并进行圆桌会议。他们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不但践行了乌托邦精神,更有诸多未建成的实验性思考。本次论坛将通过策展人和参展人的思想激荡来揭示现实与乌托邦的深层关系。主题将以建筑师对当下与未来城市的见解和艺术家对其所处的时代特定文化的研究展开讨论,通过两个专业领域的碰撞对未来进行畅想,并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对建筑、艺术乃至世界的“本体”进行追问。

主题演讲

《重构乌托邦,走向本体论时代》

人类文明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从对本体认知的确立,深化,到消解,我们现在离本体越来越远。尤其这一个多世纪科技的迅勐发展,一切都被知识化、信息化和技术化。伴随着对知识和信息的饕餮,本体认识的缺失导致了想象力的动力匮乏。我们不断用知识和技术来填补想象的空洞。而在宇宙大爆炸、量子纠缠、测不准原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人脑接口、意识存储、人机合体、基因编译等等这些科学科幻知识越来越普及的今天,这个时代又有着重新认知自我,认识世界本质的紧迫性。

这场演讲将从乌托邦的历史出发,以一个建筑师的视角对哲学、宗教、社会学、建筑学、科学和未来学等诸多领域进行跨界整合式的剖析,一方面试图消解知识领域的边界,另一方面试图超越技术层面来对世界进行新的认知。

野城

旅法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诗人,评论家,未来学家。野城建筑事务所(Wild City Factory)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赴法考入巴黎建筑专业学院(ESA)。他先后在多家国际前沿建筑事务所工作,曾任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 (ENSAD)研究员,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他是首位获得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院(Académie des Beaux-Arts, Institut de france)“青年艺术家奖”的中国人,作为年轻一代建筑师和策展人,致力于打破建筑、艺术与设计的界限,并以跨学科、跨疆域的设计比较学方法进行跨界创作与策展实践。

《关于公共艺术的互动性》

现代人们对于公共艺术的鉴赏,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外在视觉效果和内在情怀,而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对话”与身体的互动。拥有交互性的公共艺术将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而依托互联网、计算机、数字成像、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技术混合而成的新媒体公共艺术,通过灯光、声音、影像、图像,为公共艺术营造了新的体验空间,也为其拓展了边界。

新媒体技术为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当然,公共艺术所传达的意义也不仅仅只局限于与人的互动这么简单,新媒体提供的只是更多样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公共艺术是通过互动去改善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思考的方式。

沈少民

当代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广州和澳大利亚悉尼。擅长多领域、跨媒介创作,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纪录片、观念绘画、诗歌、互动公共艺术等。参加过诸多有影响力的国际展览,香港巴塞尔公共项目“艺聚空间”(2017);釜山双年展(2016、2012);首届基辅双年展(2012);广州三年展(2012、2005);上海双年展(2012);悉尼双年展(2010);利物浦双年展(2006)等。近年大型个展《这里没有问题》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2015)。拍摄纪录片《我是中国人》《一个人的寺庙》等。作品被国内外诸多知名艺术馆、大学、基金会及私人收藏。

《身体与媒体,智能科技时代的艺术与设计》

灵与肉是否可以独立存在?意识是否只能靠肉身来依托,还是可以用机器来承载?在数字科技时代我们还需要身体吗?人与机的边界在哪里?身体与科技的关系该如何处理?赛博格、后人类、超级人类等观念共同指向的都是对于身体边界的突破。在这个由科技快速发展引发的由“媒体景观”所构建的社会语境中,从哲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学等人文角度来探讨“身体缺失”的现象,以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实验来研究重新建构“身体与媒体”关系的意义与方法。

费俊

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现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某集体交互媒体首席创意总监、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策展人。他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他的艺术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空间的共同构建的混合空间。他的艺术及设计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展览和艺术节中展出,并荣获了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和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等荣誉。

《不知林深——创作经验分享》

杨心广擅长以草木土石等自然物料为媒介创作作品。这些物料常被习惯性地赋予与“中国文人传统”紧密相联的内涵,而杨心广绝非简单地通过使用这些被精神化了的物料召唤“传统”或沉溺于“传统”之中,相反,他正是以一个当代人的身份将作为一种经典情感模式的“传统”陌生化,并籍此重置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杨心广

1980 年生于湖南,2007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杨心广曾参加过的重要展览有“超有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1)、" 首届CAFAM 未来展:亚现象- 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2)、“首届蒙得维地亚双年展”(乌拉圭,2012)、“第9 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2)等。他的作品曾在诸如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等各地美术馆展出。 2015 年他入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作品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参加同名展览; 同年他还被“第九届AAC 艺术中国”提名为年度青年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