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0年,10年来,在展出季项目的推动下,各地美术馆对于馆藏的研究、展示和传播不断拓展。
当第一声响彻长空的惊雷乍起,沉睡一冬的春天醒了。从此,它将以王者的姿态,号令自然界那些“欣欣然张开了眼”的“臣民”。
Z世代,是受到了无数关注的一代人,他们也不让世人失望。在互联网上关注古诗词解读,通过短视频传播中华文化,这是值得点赞的。只是在此过程中,有自己的主见极为重要...
从婉丽妩媚的昆曲,到高亢嘹亮的唢呐;从巧夺天工的刺绣,到璀璨艳丽的唐卡……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不息的文明传承。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是“龙抬头”的日子,老北京人流行吃春饼,吃炸糕,吃饺子,吃细面。
奥斯汀·李是千禧一代最早的一批艺术家,同时也是最早的全球化互联网原住民。我们可以称之为人工(智能)李。
1964年,承载LAGO的公共建筑开始起建。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建筑被分割成了多个子空间然后逐渐被埋没。直到这个空间在2020年被提出改造......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最为之震撼的节目之一,得算上二十四节气的倒计。中国人会有骨子里的浪漫,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底蕴深厚、传承古今,才给了我们浪漫的底气和自信。
文化和旅游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部署。
美国先锋摄影家辛迪·舍曼可谓是自拍的鼻祖,她每张作品的主角都由自己扮演。
数字阅读的出现,可以说是产业前进的新起点。不仅增强了阅读的便捷程度,扩大了阅读在社会的覆盖面,甚至从而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打破界限,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深度的游戏玩家将成为第一批元宇宙文旅虚实共生场景的用户。相比于无效社交,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和同好进行交流。
跨年期间,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一个展览悄悄地火了,“波斯之魅——伊朗细密画艺术展”将一门对中国人来说既神秘又好奇的小众艺术——细密画呈现在观众眼前...
如果说艺术和体育是人类通用的语言,是不同文明对话交流的桥梁,那么42个国家53位艺术家用版画镌刻北京冬奥会之美,则是各国艺术家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共情和美好祝愿。
人们利用数字技术将经典名画从历史的尘埃中拉入现代生活空间,通过改变传统绘画的存在方式、展示方式,激活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绘画背后的故事及蕴含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