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动时间的风——刘建明个展”开幕合影
2024年8月11日下午4点,“吹动时间的风——刘建明个展”在西安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为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西安美术馆、上饶美术馆(上饶艺术博物院)联合主办,由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担任总策划和艺术总监,张杰担任学术顾问,宁佳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刘建明近几年创作的30余幅油画作品,并将展出至2024年8月25日。
出席此次开幕式的嘉宾有: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上饶美术馆副馆长关欣、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杨洋、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彭建忠、常德画院(常德美术馆)专职画家张爱、湖南花垣县美术馆馆长彭方山。
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开幕致辞
上饶美术馆副馆长 关欣致辞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宁佳致辞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杨洋 致辞
艺术家刘建明讲话
开幕现场
展览现场
座谈会现场
开幕当天下午3点,还进行了“多元情境与绘画更新”座谈会,并由上饶美术馆副馆长关欣、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杨洋、湖南花垣县美术馆馆长彭方山、艺术家刘建明与现场观众一起进行现场交流。
本次座谈会旨在从绘画艺术从当下的多元情境与危机困境展开谈论,希望聚焦在绘画如何更新和何以更新的历史经验的探寻。从媒介、语言探索开始,绘画朝着观念、反思、介入等方向行进,在无限开敞中回应危机、言明绘画的独特——不断被预示终结又不断被不同的哲学观剖析;既稳定又不断嬗变;绘画复杂交错的魅力被不断论争,令人困惑、着迷之时,同样难以抗拒。
嘉宾发言: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宁佳
感谢各位到现场的观众朋友们,这个题目当时也是比较情急之下提出来的,叫做“多元情境与绘画更新”。如果大家比较关注当代绘画或者当代艺术的话,这也是一个老话题,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多元情境,多元情境是指在当下无论是绘画也好、雕塑也好或者其他媒介面临的一个处境,这个处境就是媒介的创作手段的多元化以及艺术表达化,特别是面临今天我们所谓的数字艺术、AI艺术这样一个勐烈的对艺术以及设计或者对艺术相关行业的冲击。这是一个大的背景,这个背景来自于我们当下的时代,和每一个人的生活也脱不开关系,所以我们把这样一个绘画展放在这个背景下面来聊;二是关于绘画更新,我们知道绘画艺术作为一个艺术的媒介,是一个古老的而且传统的一种手段,到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果要追溯岩画的话时间会更长。绘画更新在不同的时间和阶段所面临不同的处境,艺术家们都有更新的方法和方式,比如在现代艺术出现的时候,伴随着一个重要的技术出现就是摄影术。绘画以一个二维平面来呈现我们所身处的三维的现实空间,如果再加上时间的话我们称之为四维。在现代艺术诞生之前,也就是100多年前在摄影术出现的时候,绘画面临巨大的困境,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呢?因为原来模仿在线的重要功能被摄影这一手段所替代了,我们画的再逼真,也比不过一张照片对现实的直接反映。为什么又过了100多年发展到今天绘画还没有消亡呢?在摄影术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寓言绘画的消亡和艺术的死亡,今天我们国内主要的当代艺术表现的手段其实还是绘画艺术,从事绘画艺术的艺术家还是占一个总量上的大多数,那么就表明绘画艺术在这100多年伴随着现代艺术的语境来聊历史的话,更新有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历史上的绘画手段、观念、表达方式、语言探索不断的更新,第二个是今天我们面临多元情境我们又如何进行更新。
这两天都在和艺术家朋友们聊关于AI、CHATGPT等手段对于艺术创作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所有艺术的冲击都是巨大的,这不亚于当时摄影术在100年前出现对于我们所谓艺术的冲击,所以可以比较同类来看,当然我没有那么悲观,所以我只把它看作多元情境里面的一种语境。无论是数字艺术也好,还是多媒体的手段,比如影像艺术、跨媒介的艺术、声光电的艺术,都对我们今天的绘画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说用一种媒介来替换另外一种媒介。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不断更深入的了解到一些历史细节的时候,发现事实上不太是这样,我们经常会有一种循环学说来比较或者自我调侃的话,比如说我们今天的绘画艺术如果从在线模仿这一功能来讲,我们很难去超越文艺复兴时期的,甚至于古希腊时期的、古罗马时期的一两千年前的先贤们的,这就变成用一种技术来超越另一种技术,用一种新媒介来打倒一种旧媒介,这个其实是所谓的来自于达尔文所谓的进化论绑定在一起,这种就会带来一个困境,这个困境就是我们人类历史或者人类文明的发展难道真的是依据一个进化论的学说吗?可以是有,但是这种学说并不是唯一的价值判断,还有很多其他的发展。进化论或者进步论也是描述历史的一种方法,那其他方法呢?回到艺术家也是这样的,就像今天的全国美展,我们用视觉、绘画的方式来呈现我们当下中国发展的一种现状,或者艺术家对于社会的思考,这是一种,还有就是今天我们在现场所看到的建明所用的方式,他怎样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对今天他所身处的社会以及自己所身处的处境进行一种描绘,我觉得这两者价值是同等的。
多元情境其实带给了我们更多一种多样性,也会带来一种困境,困境其实就是在于标准、尺度、言说的方式,它就变得多元、丰富,甚至是多维度。我本人是在四川美院美术馆工作,我们的美术馆每天会面临很多的观众,他们会有一个疑惑,比如全国美展,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或者创作方式,大部分人是普通观众,他是会理解的,因为他用直接的图像方法告诉你我在描绘什么、诉说什么,比如救火英雄、抗疫英雄等等,当代艺术变得比较难用统一的标准去言说,它更个体化、个人化,这种个人化就代表着各花入各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家就会质疑,为什么这种作品能进美术馆,而那个作品不能进美术馆,你的评判标准和尺度在哪?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个巨大的问题在于专业,就是做专业在这里,并不代表我们所说的专家,就是做这个专业的人他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关于艺术史也好、关于艺术创作方法也好的一种了解,这种有偏差,我们经常叫误读,误读是没有问题的。作品有两个生成的过程,第一个是在艺术家工作室里面艺术家很自主的完成,如果它进入公共语境,就进入到第二层过程就是阐释过程,这个是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我经常会听到观众们说我不太懂画,但是我的感受是怎样怎样的,其实这种感受是特别重要的。艺术家很多时候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他也有很多感受型的东西,比如建明的这些作品。
艺术家刘建明
首先感谢策展人宁佳老师,欢迎各位观众能够到展厅来我们有一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宁佳老师是从事艺术理论的,他的视角既可以很宏观也可以很聚焦。那么作为艺术的创作者来讲,我没办法那么宏观的去看待一个问题,往往会回到一个自己自身的情境或者状态里面。宁佳老师谈到绘画在不断的变化或者更新,这种变化和更新有可能是一个线性的,也有可能是分杈的,所以它有很多可能性。我在创作当中一开始还是比较线性的,因为我们在学院里面对于绘画的标准或者油画系的培养是有一定教学目标和标准在里面的,也就是说我们在学生年代的时候都会朝着那个目标去做,会很明确,只有那样做才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好的认可和鼓励。从院校出来以后就不用向老师交代,也不用交作业,这个时候没有标准的情况下也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好就好在你更加自由了,其实不好也是你更加自由了,你要重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标准,这个是很难的一点,假如我们一直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做,相对还是有标准的,这样做起来你的路径是明确的,真正成为一个艺术家或者想往艺术家的身份或者状态去做的情况下,就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假如认真对待艺术创作这件事情的话,它就会让你重新思考以往的经历和所学的知识结构,包括你面对不断在变化的社会情境,怎样还能够很坚定的做一些表达,这个是很难的一点。
我刚刚讲的疑惑和难点,我都经历过,也不能讲现在就没有疑惑和难点,只不过前期我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也很主动很努力的想做一些改变。我从现实主义的绘画方式转到一个更加自我的表达,这种自我的表达跟我原来的那种绘画的经验还是有关系的。我们的画面当中虽然看不到一个现实的场景,但是它的来源或者它的启发点对我来说它是跟我们整个时代的节奏感是有关系的,比如墙上的作品,每一张看起来都没有关联性,没有故事一环扣一环,每张画面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是一个独立的情境,是日常生活当中碎片的转化,这种是当下很多人的一个状态,比如说我们的阅读很碎片化,我们的生活时间也被切割,我就把这个转化成一种视觉的方式呈现,现在大家看到这么一种画面的结果。跟之前的思考方式不一样,因为原来的创作方式还是延续着题材为主或者是先入为主的概念去做,连续性的画一些城市风景或者画一些现实生活当中的人或者是一些很具像的场景,那种创作方式还是跟原来的我们教学的历史有关系,现在对于我来讲,那个历史带给我的就是一些更加隐蔽的东西,不是直接把那套东西搬出来复制一遍,而是把它更加合理化的利用起来,转化到现在我的一种视觉面貌和内容。一件一件作品是非常独立完成的,画完以后再画下一张的时候有时候还没有想法,边折腾慢慢画面才出来,这个过程有很多不确定性,有理性,有感性的,有时候也是很迷茫的,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产生了这些画面。
原来画画我非常明确我的画什么时候要完成,因为它很明确,比如我画一个城市风景,我从色调、构图、层次感、造型、空间,所有东西都做到了,就基本完成了,一看挑不出什么毛病,一看这是一张很完整的画,已经很充分了就可以了。我印象当中很深的一个小小的故事,原来我们油画系的主任李强老师,他有一次在巡查工作室,他定期会来看研究生的创作状态,就到了我们的工作室,就看我在那里用刮刀画墙,他就说这个画得不错,雕刻修饰的还不错,说我那个墙面包括色调画的非常让人觉得有沉浸感,色调是那种很高级灰的色调,那个阶段我就很明确我一定要画成什么样,一下就画完,标准很明确。如果回到现在,刚刚宁佳老师讲,比如这张作品,在展览前的一个多星期时,这张画其实都有不断的在调整,因为每天的状态不一样,因为有时候要处理其他事情,两三天没有去工作室都是很正常的,一去工作室以后,面对之前的创作会有一些不同的想法,然后又开始重新去修饰它或者推翻它或者重新去建造这个画面,让它往一个方向再进行前进,至于前进到什么时候,有时候还真的不知道,真的很难去判断。但是我有一个标准,比如一件作品已经达到了我目前对画面判断的一个最高标准了,我再想去改的时候,在这个阶段我已经改不了它了,我再去改我不知道怎么改的情况下,我就停下来了,我觉得这件作品至少在这个阶段它已经达到了我一个自己认为可以的标准。我们原来会讲一张画的空间、造型、色调对不对,那种标准之前经历过,到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自己的感受和整个对画面的一种自觉的判断,这种判断有时候很难量化它,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或者是一个绘画创作者的自觉,觉得这个画面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差不多了,然后微调一下就可以了,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像后面那张画,我前前后后画了一年多的时间,是断断续续在画,因为没有办法像开车一样,高速公路非常快很顺畅的开。但画那幅画就像在大唐不夜城开车一样,开一下停一下,有点拥堵,但是拥堵的过程可能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就跟生活的节奏还是有关系,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不能天天画它,所以它断断续续有一年多的时间才积淀下这么一个画面的状态,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点。大家都很想了解你到底是怎么画的,这种问题艺术家有时候很难去回答,因为他也不是说一开始就想好是这样子的,包括这张画已经面目全非,一开始是几个人物的形象,后来全不见了,所以过程可以讲清楚,但结果很难完全掌控。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杨洋
再次祝贺刘建明老师在西安美术馆展出他的成果,包括他整个的创作状态。我们昨天聚在展厅以后我的感受是很强烈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这种很纯粹的一种绘画作品。我们在西安美术学院里边大部分的时间面对的是教学,在创作的领域很多时候处在体制内的展览,或者在一个现实主义的语境下进行创作、进行思考,以及在教学里面把自己的所见所得包括一些体验经验输出给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刘老师的绘画作品里面是跨越了这样一个系统,最可贵的是他在这个系统里面凝练出了最有价值的语言。我们在绘画里追逐的是色彩里面的情感、在造型里面的趣味,以及在思维里面的体验性,或者是一种交互性。第二次生成实际上是跟观众的关系,它已经不是画布跟艺术家之间单纯的关系,它就变得复杂,因为它是两种语言体系或者两种思维体系的碰撞,在这个过程里面会生发出很多有意思的一种东西。
在第一次看到刘老师的画以后,我的感觉就是我们如何在教学里面也能够引导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系统画的基础语言,有方式、有方法的培养,但是又能够让他将来延伸到自由的绘画空间里面,这个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和目的。这里边存在很多的难点,作为老师,我们将来也会努力的在教学里面再寻找一些突破口,无疑刘老师的展览能给我们在教学里面有很多的启示,特别直观的能够看到他作品里面有很深的学院底子。这些东西凝练成现在的这种模式,中间要经历很多的挫折,在这个过程里面要一遍一遍的推翻自己,反复的去锤炼或者反复的去打开一种未知的领域,这个对于一个人、一个个体来说是非常勇敢的一件事情,因为他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圈,需要放弃或者是暂时的割舍一些自己可能已经拥有的优势。我们在对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里面,他的生存体验、他的思考就变得越来越凸显了,他就不光是一种绘画的形式和一种面貌,或者是某种模式的一种展现,而是他整个创作状态带给我们的一种新鲜感或者一种真实感。
从他的作品里面可以看出,每一幅在他创作的初期也是有一些茫然的,他并不知道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这些不确定性就构成了他画面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他没有固化,他跟鲜活,每一幅创作即便是没有一个系统语言的支撑或者没有形成一个系列,但实际上他都是当下那种最真实的感受,而且最可喜的还是他凝练了学院所传授的技术语言,他成功的转化为他的画面里面所需要的一些技巧。专业的人也能看得懂,非专业的人有些也能看得懂,这个很难得。
全国美展现实主义的作品有一个特征,所有人都能看出你在说什么,是很“我”客观的在描述一件事情甚至描述一种想法,但是具有绘画纯粹性的东西有一些语言观众是不太容易能看懂的。他有很强的抽象性,抽象性必须要嫁接在一个专业的语境里面,或者他要有专业体系的支撑才不会变得简单。大众看漫画、连环画也能看清楚到底是说了什么,有的时候也很有感染力,但是艺术作品放在艺术展厅里面,他需要的不是大众过来看一下就完了,肯定还是要面对专业人的一个考量或者是某种评价,这些就牵扯到我们所说的他必须要有技术语言的支撑,他要有专业性。我觉得刘老师的作品他符合了这两点,大家都能看得明白,他有很深的情感,又是自我的自发的很真实的表述他当下的生存状态,他又通过一种很巧妙的凝练了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我觉得这个特别难得。这种技术的转化非常难,他必须要依托于某种形式、某种形象,或者是某种结构,甚至是某种套路,他才能输出出来,他不能脱离对象,不能脱离画布,不能脱离画面内容,去谈技巧、语言、技法。这个东西很难,他想要符合自我的创作表达,需要走很漫长的路。我觉得这个给我自己的教学,对于我的学生们的创作应该也会有一些启发。如何把技术语言埋在画里面,不凸显出来,但是凸显的是“你”很纯粹的表达,仔细一看又很有意思、很有专业性,这种融合对一个绘画的画家、艺术家来说很难得,这也是我的感受。
上饶美术馆副馆长关欣
刘建明是我们上饶美术馆馆最突出的一个青年策展人,今天来到西安美术馆,我感觉很震撼,有很多新鲜的东西打动我。西安美术馆它在大唐不夜城里,承载的是西安这座城市三千年以来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的厚重,从馆的外观看是仿唐代的古建形制,而当我们走进展厅里时,它所呈现出的是艺术的当代性。尤其是当我抬头看到展厅上面这些排风口,我们馆也有这些东西,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是可以展现出来的,它们把这些作为当代艺术展厅里所能呈现的一部分非常前卫。在这里看到35幅建明的作品,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是我们上饶青年艺术家走向全国展示自己创作的一个有益尝试。这次展览的海报和宣传都非常专业、非常到位,展览起名叫吹动时间的风,是很文艺范儿的,有着空间的想象和艺术的张力。展览中几个绿色的,还有这幅像地底下的根脉和细胞核,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组绿色系展品,就好比是我们站在阳光下,穿过长安南路的大唐不夜城,那个阳光从树的缝隙中穿过来的画面感,给我们新鲜、生命和活力的感觉。建明是2020年7月从四川回归家乡上饶的,在上饶美术馆做策展人,也是展览部的负责人。他不仅是艺术的创作者,还致力于把展览作为艺术叙事的形式,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落地,包括到一个螺丝钉、布挂、展陈设计等,即使在这么复杂和琐碎的工作中,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油画创作的热爱。2022年时,他的城市机体系列油画作品得到了江西省美术馆青年艺术家的扶持。之前我们看到他的作品是以灰调为主的系列,早期在四川美院油画系有一些小镇集市系列,表达了他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表现和对市井生活的关注。这次展览的主题感觉他从之前关注的一些物理的、冰冷的、具像的东西,现在更宏观的回归到大自然,关注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关注到人和大地、草木、生命的东西,我觉得他的情怀和格局越来越大,而且不断的在超越和创新自我。其实我们上饶美术馆的工作是很繁忙的,全年有20多个展览项目。去年,他策了一个馆藏精品项目“民族肖像与民族风情——林野绘画研究展”,还有刘岘木刻展,今年策划了一个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研究展,建明是我们馆非常优秀的策展人,也是上饶当地最优秀的青年艺术家。
湖南花垣县美术馆馆长彭方山
我跟建明是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的同学,关系也是非常的好,也是同寝室的同学,他的艺术的点点滴滴基本上每一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在川美的学习非常勤奋,油画系给我们的氛围还是非常好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相当于是一个遮阳伞的艺术生态在里面,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自主权和创作的空间,当然也会出现良莠不齐,但是整体而言我们那几届的同学们各方面的发展,还有创作的一个情景都非常好,我指的好不一定是说一个方向的,但是自己的创作即使是从事各方面的行政工作以后,也从来没有放下自己的画笔和一些艺术上的探索,包括我和建明的一个路程、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上学经历都非常相似,都是从一个小城镇考上了川美,当然我是本科进的川美,后来研究生我们两个就变成了同学,都来到川美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下创作,毕业之后又回到了地方,各自在地方上的美术馆工作和发展,其实中间的瓶颈和思考、忧虑,自己的创作方向的把控,我可以讲在地方上很难找到知己,建明现在的绘画创作,各方面的构图、构思其实跟当时已经不一样了,但是我还是能看得出哪一幅是哪一幅画,包括那幅作品当时的色调完全不是那样子,他可能也是经过很多次的反思、调整、纠结,推翻重建重构,才把自己的一个作品的松驰感确定下来,我开始跟宁佳老师就交流了,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艺术家他要创作作品的时候,我要参加某某某展览,或者我要创作一批什么样的作品,可能目标很坚定,可能会达到一种效果,但是一个艺术家如果你达到一个点的时候,就是你的那种作品已经达到了比较极致的程度的时候,你突然去转变风格,你突然去松驰下来,把你自己的画面或者是人的精神状态可能源于你生活的改变、经历、阅历或者是各方面环境的改变,导致你创作方向的一个转型,松驰下来其实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讲的话是最难的。包括我自己也有反思的一些点,花了很多年,不能说我不坚定,就是说太坚定了,当然也参加了美协的很多展览,建明比我们更早一点,他研究生的时候就是中国美协的会员了,我当时还很惊讶,这么年轻就是中国美协的会员,后来就跟随他的步伐,我们几个后来先后都是美协的会员了,当了美协会员以后,当然那不是一个终点站,它又变成一个中转站,就像毕加索以前讲的,我一辈子都在学会像儿童一样去绘画、去创作,那个才是一个成名艺术家经历的一个最难的点,其他的也没有太多了,向建明老师和各位老师致敬。
“多元情境与绘画更新”座谈会现场
艺术家介绍
刘建明
1989年生于江西上饶
201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艺术学硕士学位
2015-2016年度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
2018年新星星艺术奖海外(荷兰阿姆斯特丹)驻留计划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油画学会会员
个展:
2024吹动时间的风——刘建明个展,西安美术馆,西安·中国
2022 城市机体-刘建明绘画展,江西省美术馆,南昌·中国
2021 TRUMEN·出门,杜布勒威艺术中心,重庆·中国
2020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BananaArtSpace,南京·中国
2017 人造风景,岁月艺术馆,成都·中国
参展情况:
2024 艺术凤凰——2024全国青年艺术家油画作品展,凤凰艺都美术馆,无锡·中国
2023视觉的质感——上饶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上饶美术馆,上饶·中国
2023 奋进新征程 丹青绘赣鄱——江西省大型美术作品展,江西省美术馆,南昌·中国
2022“触摸到的真实——二〇一〇以来的中国当代青年艺术”(以新星星青年艺术家为例)展,邛崃美术馆,成都·中国
2020辟新·更生——川美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回顾展(2013-2020)
2019获新星星艺术奖十周年青年艺术奖,南京·中国
2019 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苏州美术馆,苏州·中国
2019 重庆市第七届美展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选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8高原·高原——第七届中国西部美术展油画雕塑年度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中国
2018 记忆的三角洲,SVB艺术空间,荷兰国家社保银行·荷兰
2017 悦色青黄——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赴芝加哥邀请展,有润美术馆,芝加哥浮世画廊,美国
2017“寄生”艺术家邀请展,圈子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2016与手稿对话-关于绘画的隐秘之魅,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6第七届新星星艺术节,彩虹盒子美术馆,郑州·中国
2016 “萧条与供给”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作品主题展单元,百家湖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6在路上--四川美术学院四人作品展,CAEA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6 五月混艺术家群展,iSGO Gallery,上海·中国
2016 约翰·莫尔(中国)绘画大奖赛,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5 第六届新星星艺术节,西安美术馆,西安·中国
2015 Inter-Youth国际高等艺术学院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5 “学院本色”美院在校生创作展获提名奖,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5 获昌新艺术奖学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中国
2015 “美丽新丝路·翰墨定西行”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定西市美术馆 ,定西·中国
2014 客寓观景--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艺术家与研究生优秀作品展,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4 “境域--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重庆长江汇当代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4 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油画,中国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4 参加江西省第八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三等奖,江西省艺术中心,南昌·中国
2014 重庆市第五届美术作品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3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油画作品展,深圳大芬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3西部首届新生代油画作品展,嘉陵江美术馆,南充·中国
2013 中国·学院青年艺术作品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2第二届造型艺术新人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作品收藏情况
江西省美术馆、鄂尔多斯人民政府、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新星星艺术奖、保时捷中国、上饶美术馆以及私人。
策展人介绍
宁佳
2006年,任职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持科研学术工作;
曾任四川美术学院CAEA美术馆执行馆长一职;
2019年,担任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现为重庆策展与理论委员会委员,重庆油画学会理事,重庆市画院艺术理论与策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美术批评及展览策划、视觉文化研究、艺术教育、美术理论研究等相关领域。
一、主要学术论文:
《方寸之间 见微知着——吕林的“拓印版画”》发表于于《美术》,2022年;
《中国青年艺术个案研究的价值面向》发表于《画刊》,2022年;
《从“马训班”到“罗训班”:四川美术学院油画艺术发展考察及其现代性研究》发表于《艺术当代》,2021年;
《“新绘画”的立场与价值:“艺术史中的新绘画”学术论坛综述》发表于《画刊》,2021年;
《从“新绘画”到“新界面”》,发表于《当代美术家》,2021年;
《川流不息——四川美术学院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艺术创作》发表于《当代美术家》,2020年;
《一次现代主义与当代艺术视域下的对话——关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0青年艺术·云论坛》发表于《画刊》,2020年;以及在其它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二、主要策划学术活动:
1、展览策划:
“春色任天涯——中意当代艺术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3年;
“注释未来:2022年度罗中立奖学金终评展”,湖南芒果美术馆,2023年;
“冯星平的本土现代性探索研究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2 年;
“柔软的城市2.0”,重庆当代美术馆,2021年;
“词与物:四川美术学院与中国当代艺术的个体性探索”,重庆当代美术馆,2021年;
“从不可见开始:埃乌琴·博巴与中国当代绘画”,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1年;
“二律背反:康剑飞、朱海双个展”,重庆当代美术馆,2021年;
“新界面: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计划邀请展 ”,天津PAC艺术中心, 2021 年;
“弹出:四川美术学院青年驻留计划展 2021-2022”,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1 年;
“2020年度‘罗中立奖学金’获奖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1年;
“与历史同行:四川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联合策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0年;
“后生命:智能时代下的艺术与科技”,重庆当代美术馆 2020年。
2、学术论坛策划:
“策展在中国——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展览与展览史”论坛,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2年;
“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与构建”论坛,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1年;
“2020青年艺术·云论坛”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2020年。
三、主要研究项目: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马训班”与“罗训班”的西南轨迹(1955-1985)》,2022年;
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延安鲁艺”思想对川渝版画发轫路径的塑造及其启示(1938-1949年)》,2022年;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移置与生根:20世纪上半叶重庆美术院校的演进体系与重庆美术生态建构研究》,2022年;
四川美术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新文科”思维与艺术学理论课程(艺术策划与管理)路径创新研究与实践》,2022年。
文章标题:吹动时间的风——刘建明个展”在西安美术馆开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