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信息
宜春籍美术家学术个案系列展
光色合鸣——易武绘画作品展
主办单位:宜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海南省南方美术研究院、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承办单位:宜春美术馆
开幕式时间:4月7日上午9:30
开幕式地点:宜春美术馆
研讨会时间:4月7日上午10:30
研讨会地点:宜春美术馆
展期:4月7日至5月7日
地点:宜春美术馆1号展厅
前言
光与色交响——走进易武的“情”与“境”(代序)
易武教授是宜春籍在琼艺术家,深耕漆画、油画艺术语言探索和创新近半个世纪,他的艺术之路始终伴随着朴素的乡情和对生命体验的感悟,在光与色的语言韵律中由“情”入“境”,用源于西方的色彩语汇融入东方的情感语境,在浑朴厚重的光色表现中交织对自我、自然和世界的认知维度。光与色是表现,情与境是升华。从易武教授一件件精彩绝伦、丰富充盈的艺术作品面貌可知,其背后的艺术造诣源于对乡情的自我感知,对艺术本真的追求和对意化于境的超然。
宜春脱胎漆器是具有赣西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技艺瑰宝,青年时期的易武在宜春漆器厂担任美工,设计制作漆器工艺品。后来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得益于正统美术学院的教学传统和全山石先生、肖峰先生等专业导师的直接指导,易武教授的艺术起点便是苏式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以表现基层群众的精神风貌为基底,反映现实生活的美学品格。源于对漆器工艺的掌握和研究,易武毕业后进入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十年间,他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深研漆器的装饰功能与现代设计,其漆艺产品先后被北京人民大会堂选入陈列,七十多幅作品选送至前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波兰、匈牙利等国外展出;一方面以深厚的造型功底和投注在乡情的目光,以漆为媒创作了一批极具时代风貌的漆画艺术作品。也正是这一时期,他的多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等全国性展览,并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大批赣籍美术工作者们纷纷离赣去往更广阔的艺术天地。1988年,易武教授调入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执教,此后客居海南至今。海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理风貌成为他全新的创作题材,扎实的写实功底和极具浪漫色彩的笔调让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蒙上一层地域性和民族性色彩,他调动起油画媒介的各个要素,使笔下每一位平凡的主人公展现出鲜活生命中丰盈的精神世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西方艺术融合的进一步深入,中国油画的审美图式开始出现转向,由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逐步向以体现东方品格的写意油画发展。当一位艺术家大量的创作经验累积到一定阶段,必定产生观念上的变革和语言上的创新,以实现心灵意识的追求。易武教授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语境下思变和求新,但他的“变”和“新”不同于激进式的反叛和割裂,而是从对中国文化的不断认知中走入意境的表达,为艺术家关照自我、关系宇宙万物提供源源不断的艺术生命力。特别是近年来易武教授对漆彩艺术的实验性探索,综合漆画和油画两种媒介特性,在色彩的语言表达上融漆画的深沉厚重、油画的明快饱满于一体,构建画面秩序的统一,光如同跳跃的音符游走在笔触的虚与实之间,走入每一个诗意般的“情”与“境”。这既是易武教授对媒介边界的拓展与创新,更是对艺术家自我的不断追问和对艺术本真的不断求索。
本次展览作为宜春美术馆本土美术家学术个案系列展览之一,以易武教授的艺术样貌作为个案的鲜活样本,选取了其自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的部分代表作品,观众可从展览的脉络中逐渐明晰艺术轨迹的发展,更可洞悉一位赣西一隅的本土美术家不断奋进求索,逐渐开创出独具个人面貌的精神气度。作为易武教授的首次回乡个展,不仅是对家乡情缘的再续和深情告白,同时也是宜春美术馆对地域美术的深入挖掘、梳理和研究所做的又一次成果展示。铢积寸累、聚沙成塔,相信每一次个案的持续梳理,最终能以点带面产生厚积簿发的力量。
易乐
写于2023年春分
易武
江西省宜春人,1978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专业,中国美协会员,原中国漆画学会理事,中国美院校友会海南校友会会长,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现任海南省南方美术研究院副院长。
1984年《出山之路》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6年《冬菊》 送往前苏联展出,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4年《相牛》由波兰国家博物馆收藏;
1987年《日出》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1984至1988年七十多幅作品由中国对外展览公司收藏并送往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作品《待归》《新菇飘香》《南岛三月》入选六届、七届全国美展。
文章标题:光色合鸣——易武绘画作品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