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30日,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策划、联合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得到甘肃省文物局、天津博物馆、敦煌市博物馆、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中国书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等多家文博机构及社会力量支持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一经推出便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由于疫情原因,展览关闭了较长时间,经与合作伙伴协调,展览得以延长到2023年5月5日。大展部分作品有所调整,其中,天津博物馆藏《般若多心经一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元宇宙数字艺术单元》等作品展览到期另有安排。与此同时,“上新”一部分新展品,包括中国书店《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释》、孙宗慰《敦煌党河-3》、陆亮《去往敦煌的路上》、旦儿《土壤系列之一》等,以飨观众,相关作品和展览主题部分将共同展出至5月5日。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释
唐朝
28.9×93.9cm
中国书店 收藏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释》,此佛经经释写本首尾具缺,白麻纸,乌丝栏。全卷三纸,共48行,行21至24字不等。关于《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南朝僧祐《出三藏记集》,相关经疏的记录以日本为多。然而此经及其经释全文在历代经录、历代大藏中未载,尽在敦煌遗书中保存两件,此为其中一件。本卷为经释,卷中有对经文之释义,重在解释经文大意,而非疏通义理。全卷行书书写,但笔法留有写经体痕迹,字小而工整,书写流畅,为唐代佳品。
敦煌党河-3
孙宗慰
1940
纸本炭铅笔素描
26.5×35.8cm
身为徐悲鸿先生的学生,孙宗慰的造型功底十分扎实,其创作的《敦煌党河-3》,简单的素描勾勒便能准确的把握敦煌党河当地神韵。同时,在经年累月的训练中,孙宗慰将欧洲的绘画技法进行融汇贯通,呈现出的画面造型严谨,刻画生动,显出其十分扎实的基本功。在这幅画中又融入了中国山水画中惯有的留白意蕴,使得画面相对于传统的素描而言,多了一份中式意味,也更传达出敦煌神韵。
敦煌党河滩上的圆木桥
孙宗慰
1940
纸本炭铅笔素描
20.2×27.2cm
在题材、内容、形式上的“前卫”之外,孙宗慰的另一个“前卫”探索即是他对材料的新尝试。在孙宗慰的日记里,他回忆了往昔与张大千前往西部的这段时间,详细的记录了他们在敦煌的具体工作。孙宗慰在这一时期更关心的,应该是突然在敦煌看到的不同于西方的造型和速写或者是素描之外的另一种新的系统。这种系统是用线,用色彩来构成形体和形象这样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中国古典形态的方式。当然这种古典形态的方式也受到西方的影响,它可以是多民族的,甚至是西方的,这是一种交汇的文明。
更多在展作品:
去往敦煌的路上
陆亮
2017
布面油画
110x170 cm
“在去敦煌的火车上沿途有一些工业小镇。凄煌而美丽,随手一拍,回来却画了好久,那时受美国精确主义Charles Sheller等人的影响,也有我的老师陈文骥的影子。”
在表达手法愈发抽象化的今天,陆亮依旧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对自身的写实能力不断磨炼,画面中诸如路灯、道路等细节刻画栩栩如生;但这并不代表艺术家的表达也固守古典的框架,远景红色的天空与流云使路边风景跳脱出现实的束缚,显露出艺术家“凄煌而美丽”的密思。
土壤系列之一
旦儿
2015
手工宣纸 色粉棒
126x242cm
重复的粉色菱形格子铺满蓝黑的画布,这一纹样源自于艺术家在考察过程中的观察:老百姓在家中会把剩下的布头或是旧衣服通过重新拼织,使其幻化成她们喜欢的图形。这类民间淳朴的色彩搭配抽象而独特,与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所呈现出的美感全然不同。尽管这类民间纹饰在一定程度上欠缺内容和思想的深刻,但作为一种群体性美学存在的载体,为人们提供了穿越时空界限的一层社会心理视角。
文章标题: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