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火维度——国际陶艺展
展期| 2023.03.26- 2023.05.28
策展人|康文峰
出品人|罗静方
展览统筹 |何天健
参展艺术家|阿布顿·扎尼(意大利)|法尔古尼·巴特(印度)|费利西蒂·艾丽芙(英国)|伊洛娜·罗穆勒(拉脱维亚)|约翰皮特·霍尔(荷兰)|金永洙 (韩国)|卢斯·拉吉(意大利)|马特·沃特森(美国)|罗德里戈克鲁兹(墨西哥)|安田勐(日本)|张丹(捷克)|范婧婧|耿雪|谷泉|柳溪|汪国虎|王莹|余晖|朱永培|邹佳豪|张敏|赵淋
主办|年代美术馆
协办|陶溪川艺术中心
地址|温州鹿城区白鹿洲公园水云坊4号楼
Mud Fire DimensionInternational Ceramics Exhibition
Duration|2023.03.26- 2023.05.28
Curator|Kang Wenfeng
Producer|Luo Jingfang
Curatorial Coordinator|He Tianjian
Artist|Abdon Zani(Italy)|Falguni Bhatt(India)|Felicity Aylieff(Britain)|ILona Romule(Latvia)|Johanpeter (Jp) Hol.(Holland)|Kim Young Soo(South Korea)|Luce Raggi(Italy)|Matt Watterson(America)|Rodrigo De La Cruz(Mexico)|Takeshi Yasuda(Japan)|Dan Gajdosova(Czech Republic)|Fan Jingjing|Geng Xue|Gu Quan|Liu Xi|Wang Guohu|Wang Ying|Yu Hui|Zhu Yongpei|Zou Jiahao|Zhang Min|Zhao Lin
Organizer|EPOCH ARTMUSEUM
Co-Organizer|Taoxichuan Art Center
Location|Epoch Art Museum, Building 4, Bailuzhou Park, Lucheng District, Wenzhou
参展艺术家
阿布顿·扎尼(意大利)
Abdon Zani(Italy)
1974年出生,他在米兰和法恩扎两地学习陶瓷。他是一个折衷的精神实验者,在雕塑和装置之间摇摆不定,常常痴迷于细节。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通过再现和重组对我们日常生活有意义的象征性元素,他探索了短暂的感觉,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互动。陶瓷材料的模仿使得他的作品成为现实幻象的亮点。
阿布顿·扎尼,One Way,25×35厘米,2015年,图片由陶溪川艺术中心提供。
法尔古尼·巴特(印度)
Falguni Bhatt(India)
雕塑家、陶艺家、装置艺术家IAC会员,印度陶艺基金会和加尔各达“Afsa Fired Art”的联合创始人,Falguni Bhatt来自印度古吉拉特邦,巴罗达市,现在以雕塑家、陶艺家和装置艺术家的身份生活在加尔各答。Falguni的艺术语言围绕着解构刻板的创作思路和呈现方式,在作品中强调并反映个体与身边环境以及精神力强烈的关系。
法尔古尼·巴特,《花瓣碗系列-II》,2019年,图片由陶溪川艺术中心提供。
费利西蒂·艾丽芙(英国)
Felicity Aylieff(Britain)
英国陶瓷艺术家里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她运用巨大体量和表现力超强的作品让人顿时感到一股敬畏之情。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形态,更加根深蒂固的核心却是一种与传统中国陶瓷产生的连接,同时又能直观感受到当代艺术的气息。
费利西蒂·艾丽芙,《静物四季之一》,40×40×110厘米,2021年,图片由陶溪川艺术中心提供。
洛娜·罗穆勒(拉脱维亚)
ILona Romule(Latvia)
1962年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1980-1985拉脱维亚艺术学院,陶瓷系硕士,2001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理事会员,伊洛娜擅长于陶瓷造型设计和釉上彩绘工艺,她的作品以精准的造型和细腻的釉上彩绘而着称于国际陶艺界,被多个国际闻名陶瓷博物馆及工作室收藏。她曾经举办过多次陶艺展,加入过50多个国际评审展,获得数个陶艺创作奖项。
洛娜·罗穆勒,《成人乐高》(局部),30×30×180厘米,2018年,图片由陶溪川艺术中心提供。
煊琅?/p>
Zhu Yongpei
1965年生于安徽安庆,自幼嗜画,从事水墨和油画探索30年,2013年在景德镇设立个人工作室,开始现代陶艺创作,作品将高温颜色釉与自己的绘画图式结合,力图呈现具个人风格的陶瓷绘画艺术。亦尝试将陶瓷绘画语言与陶艺语言结合,创作陶瓷雕塑。
煊琅啵短焓瓜盗?》,112×31厘米,高温颜色釉瓷板,2022年。
邹佳豪
Zou Jiahao
1993年出生于浙江南浔古镇。雕塑作品曾在中国北京政协文史馆、上海喜盈门云艺术中心、中国港口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馆、中国陶瓷博物馆、克罗地亚古玻璃博物馆、希腊雅典扎比翁宫、丹麦菲特烈堡国家历史博物馆、南非约翰内斯堡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江西中医药大学美术馆、景德镇市美术馆收藏。
邹佳豪,《健康是我的病态》,40×12×31厘米,2022年。
张敏
Zhang Min
现工作生活于景德镇。我长久以来的兴趣是对形体的破坏与重置,专注于系统和概念——结构、体积、序列、变化、不规则等等,正在设计自己的立方体和球体语法和句法,一种个人视觉符号语言。
张敏,《Isolated2021隔绝》,300×600厘米,装置占地,2021年。
赵淋
Zhao Lin
华南理工大学陶瓷艺术设计系本科
广州美术学院手工艺设计研究生
石湾陶艺学会会长
赵淋,《懂鸟语的人(三)》,95×36×108厘米,2022年,图片由陶溪川艺术中心提供。
泥火的维度共生与延伸
年代国际陶艺展前言
维度是思考表达的不同角度,维度随时间延伸不断丰富多元;维度是思维视野的不同高度,维度随空间纵深不断广阔多维。
陶瓷从陶土、陶器到陶瓷艺术,从实用器到艺术表达,不断在丰富拓展其艺术内涵。陶瓷工艺和艺术审美观的发展,都是每个时代生产力和文化艺术审美精神息息相关的结果。
陶瓷艺术从传统实用审美和权贵身份,到现当代个体自由精神的形式与态度,当代陶艺已经不只是画家的一张画布,而是陶瓷自身泥火釉色材料等特性与艺术新观念相融合后的独特艺术门类。
随着现代文明价值观的审美普及与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现代陶艺以更加当代的艺术观念介入,不断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创作出新的现当代陶艺作品。从20世纪50、60年代日本“走泥社”和美国“奥蒂斯”陶艺革新,陶瓷艺术也逐渐摆脱传统束缚,也力争成为绘画、雕塑艺术之外的独立艺术语言。陶瓷艺术不断创新和多维度的创作主张,也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门派观点之争,不同维度的陶艺观点也成为各自角度的价值立场和利益立场。
陶瓷艺术传统悠久历史和深厚技艺特性,是陶瓷艺术的固有门槛和基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难以轻装上阵的“文化包袱”。我们如何从历史的、世界的、未来的多维视野来整体观看我们各自的一个观点和作品,如何以更加多维共生的角度判断分类,来延伸自己的审美系统和全新创作,这需要我们不断打破自我的认知边界,以开放包容心胸重获艺术创新的延续。这次国际陶艺展从不同国家陶艺家作品中,从多维的角度呈现、对照当代陶艺的不同创作,这也是举办“泥火维度”国际陶艺展的初衷。
观念介入的当代态度
当代陶艺首先应该是艺术问题,其次才是陶艺问题,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但关键首先是艺术表达,而不是陷入如同老调重弹的当代水墨、当代油画等媒介材料技艺的之争,媒介技艺是基础,当代思考的观念表达更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当代艺术对社会、对人性、对哲学等方面的介入呈现与警示反思,成为这个现代文明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推动力,理性思辨与观念之美成为这股推动力最重要的精神源泉。
参展艺术家卢斯·拉吉(Luce Raggi)作品中对当下生活的好奇调侃与观念讽刺;伊洛娜·罗穆勒(ILona Romule)将当代绘画和陶瓷材料统一在观念的立体装置;约翰皮特·霍尔(Johanpeter(Jp)Hol.)陶瓷雕塑和绘画面孔主体中透露出人性的精神情绪;赵淋幽默卡萌作品形象风格和质朴古拙的陶土融合,汪国虎摆脱当代知识范式原生力创作让人感受到本能生命力;耿雪的绘画、雕塑、影像、与陶瓷跨媒介综合的当代表现张力;柳溪关于女性身体经验的自我身份与认知;张敏废墟般现成品装置态度的警示观念现场;谷泉陶瓷残缺现成品搭建起的拾遗观念之塔;王莹日常生活介入的社会现场符号记忆等,都从当代价值观的视野维度,回应表达艺术家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艺术思考。这些具有当代精神价值观的内容,建立在陶瓷材料语言特有的特性基础之上,成为不同于当代绘画、雕塑、装置的陶艺当代表达。
纯粹自由的现代形态
如果说当代艺术是关于“态度”的艺术表达,现代艺术则是关于“形态”的艺术呈现,形式的状态在此成为艺术内容自身,“有意味的形式”就是将构成艺术本体的媒介、空间、结构、痕迹等因素状态,构建成富有艺术精神内涵的形式存在。而现代陶瓷艺术家们,就是在不断熟悉掌握陶瓷媒介材料特性同时,让泥与火,让釉与色,让结构形式构建出陶瓷媒材独特的语言张力,所有展现陶瓷媒介材料独特形式状态为主的现代陶艺作品,都是在强调陶瓷艺术语言纯粹性的特征,而这种纯粹的媒介特性,又自觉成为“物自在”、“技乎于道”的艺术物证载体。
陶艺家安田勐看似不经意自然拉坯的肌理划痕和传统湖田影青釉精美融合;马特·沃特森(Matt Watterson)富有原生手感的陶泥雕塑与丰富颜色釉彰显出生机勃勃世界;张丹将瓷片立体拼贴成立体雕塑后再用釉色绘画创作;余晖在研究陶土媒介特性边界于其它媒介的质感错觉中展现出形式的精神内涵;金永洙把不可控的乐烧偶然自然之美结合到艺术与生活的形式之美;朱永培的高温颜色釉成了他厚重绚丽的“绘画”底色;邹佳豪雕塑的雕刻手感如何在陶艺中不断丰富;范婧婧超薄如纸的瓷片上暗藏“中药秘方”。
泥土温度的生活之源
陶瓷的起源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和进化,从儿童喜欢玩泥巴到成人喜欢陶瓷,从史前陶土实用器,到现代人们生活必需品,陶瓷已经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之中,所有陶瓷的基础和根源,都是从我们的生活实用开始,再到生活美的追求。随着现代审美和工业化生产的普及和发展,富有艺术格调的艺术陶瓷实用器,不仅成为有品味追求的生活必需品,也是来源生活的艺术表达。诸多陶艺家创作也是涵盖生活美学的作品,从一个杯子和一个盘子到一个花瓶,无不展现出艺术家的审美匠心。泥土的治愈和亲切感继续通过人的手作成为富有情感温度的生活实物,陶艺家们更加注重在现代工业过度机械生产后的这种泥土温度。没有生活就没有陶艺,陶艺伴随人类生活的起源,也继续随时代审美不断回归生活。
参展艺术家法尔古尼·巴特(Falguni Bhatt)的瓷盘和花瓣碗,不仅仅是生活容器,也是基于她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创作,陶瓷实用器的造型和图案不仅是装饰,也是一种来源于艺术家生活的艺术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每一位参与陶艺创作的艺术家或陶艺家,都会随手兼顾创作几个生活实用器的瓷杯或瓷盘,不一定都要为了艺术表达,但都潜移默化中带着他们源自生活的艺术风格和回归生活的审美趣味。
根脉新枝的传统再造
任何创新都有其根脉传承的传统,但不固守传统,传统是当下的过去,它们都有生动鲜活的过去。特别是陶瓷,有着非常深厚和辉煌的过去,但传统每一次都需要通过创新才能重获鲜活生命力,不然就是模仿重复,就是非遗技艺传承。纯粹的创新也不存在,没有不依托于传统的创新。通过艺术家的创新,传统才能保持生机而不断传承。工匠们需要保持技艺的非遗传承,但艺术家们需要有继续拓展创造性的冒险精神,工匠和艺术家需要相互学习配合,而不是狭隘的相互排斥。
英国着名陶艺家费利西蒂·艾丽芙(Felicity Aylieff)从英国到景德镇,利用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工艺和传统资源基础,通过实现大体量地拉坯和对传统粉彩、青花的再次创作,让中国传统陶瓷技艺焕发出具有现代艺术设计工艺的新“传统”时代杰作。
在地个体的国际视野
陶瓷自古做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也成为民族特色的重要代表,但艺术创作如果只停留在民族国家身份原素的识别和过去成就的陶醉中,就很难融入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世界。景德镇多年来驻留了不少国际陶艺家,我们能从来自中国之外的陶艺艺术家身上看到,如何结合中国陶瓷悠久的传统优势资源,然后回归到自身个体经验的文化背景中展开自由的艺术创作。
墨西哥艺术家罗德里戈克鲁兹(Rodrigo De La Cruz)立足美洲纳瓦特人在地文化和生活背景,通过到景德镇在地文化的青花瓷和中国传统瓷板画、葫芦造型,描绘记录属于他个体经验和在地融合的“中式墨西哥”艺术表达。
类似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和我们在中国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不同,他们没有太多中国陶瓷的历史文化“包袱”,反而更加纯粹的沉浸在自己生命个体的艺术表达中。
当代陶艺的讨论应该首先放在艺术史的问题提问和讨论中,而不仅仅是陶艺圈,更不仅仅是中国、景德镇,国际化的视野不是将“土特产”符号推广出去,而是以当代世界价值观的思维维度,来重新回应世界问题、人类问题。
当代世界观更加关注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从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反过来看,是我们如何利用自身丰富的陶瓷在地优势资源,超越国界民族的艺术边界,超越东西方二元对立局限,超越门户利益之争,以不同维度共生的包容胸怀,看到各个维度合理存在的同时,又如何不断延伸和上升新的维度及创造性发现,并能从各个维度出发,创造出每个艺术家具有“在地性个体”世界观的艺术作品,这势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或当代陶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一种意义可能。
策展人 | 康文峰
文章标题:展讯|泥火维度——国际陶艺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