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艺者风华——浙江油画百年大展学术研讨会

访谈评论 来源:浙江美术馆 2023-02-09 10:11
2022年12月12日上午,由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油画院、浙江省油画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艺者风华—浙江油画百年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美术馆举行。

2022年12月12日上午,由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油画院、浙江省油画家协会联合主办的“艺者风华—浙江油画百年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美术馆举行。

到场嘉宾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省美协副主席骆献跃,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何红舟,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方利民、副院长邬大勇,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浙江省油画院院长常青、江苏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孙俊,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白仁海、吴宪生、杨奇瑞、章晓明、孙景刚、井士剑、崔小冬、陈焰、赵军、蒋梁、陈流、林海钟、刘海勇,来自浙江各地区、各院校的艺术家陈天龙、莫大林、叶其璋、陆琦、管建新、李成民、商亚东、陈子胄、孔凡博、黄河、吴志勐等,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杨桦林、张坚、孔令伟、范白丁、孙善春、陈永怡、王犁、陈亮、兰宇冬等理论家和绘画艺术学院部分学生代表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参军、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封治国担任本次研讨会学术主持。

回顾与展望研讨会摘要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杨参军:

今天是12月12号,对于浙江油画界注定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浙江百年油画展将会在3点半开幕。开幕之前我们做一个学术研讨会。当下疫情形势比较严峻,有一些老先生没办法参与。但我仍然看见几位尊敬的老先生以及油画、兄弟画种、艺术理论的老师们来到现场,同时也有许多年轻人前来学习。今天我们的研讨会有三个主题:第一是回顾浙江油画百年历程,追溯过去难忘的岁月。第二探讨浙江油画的学术特点,打造有浙江特色的中国油画发展体系。第三是要在浙江油画立足的百年节点上展望未来,在世界格局中找寻突破口和上升空间。我认为这三个主题都是一体的,大家可以联系起来讨论。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

我主要介绍一下浙江油画百年大展策展的基本情况:本次策展最早由骆献跃提出倡议,在杨桦林等史学家和理论家的建议及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将1912年李叔同先生执教两江师范学堂作为浙江油画开始的坐标。除了李叔同先生,蔡元培先生也是浙江油画诞生的重要奠基人, 浙江油画就是在李叔同先生、蔡元培先生、林风眠先生等先辈们的支持和跬积下发展起来的, 本次展览分为四个板块:百年史诗、大气存雄、行健如虹、蓄素千寻, 从理论到创作很好地梳理了浙江油画百年的发展脉络, 这是中国油画史的缩影,也是对浙江文化史的凝练。

本次展览的作品有三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几张非常重要的早期油画史作品被借到杭州,其一便是李叔同先生的原作,这张作品可以说是“中国油画的出生证”。第二,很多老艺术家的经典油画原作展出,这些作品连贯起浙江油画的重要历史节点。第三,此次展览是浙江重大题材创作的罕见大集结。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浙江油画,敞开谈论对展览、对历史的感受,也对浙江油画的发展提出一些意见,让浙江油画能够持续在中国生根并蓬勃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何红舟:

今天对于浙江油画来讲是一个好日子,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浙江这片土地人灵地杰,油画在浙江作为重要的文化力量产生了众多的优秀作品,形成了高质量的人才梯队。我刚来到浙江读书的时候,观看弘一法师的素描作品照片,就被画面的生动性和表现力打动了,这种起点是令人震撼的。我在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感受到了浙江油画交织而成的发展脉络,其中一条从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精神调和而成的具有东方特色的表现性绘画道路,再有一条是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的写实油画的脉络。我觉得主题性油画就像“重工业”,其工作量和难度是很大的,但油画在宏大叙事当中所展现的魅力是标志性的。因此,我一直有一个画“大画”的梦想,并在新世纪得以实现,这要感恩我们所处的时代,同时也要感恩浙江大地的滋养。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白仁海:

我观看了这次展览后非常激动,这让我想到自己上学时候的经历:通过学习全山石老先生留学归国后举办的大型油画创作的展览,坚定了我走现实主义之路的决心;在观看博巴的展览中体会东欧的表现主义;进入第二工作室后,走上了西方现代主义倾向之路;毕业以后分到部队,又重新回到了俄罗斯现实主义之路。我体会到艺术是多元的,是不断深化的,所以风格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展览所导向的是林风眠先生所倡导的中西方文化多元结合的理念。青年人的作品也非常优秀,青年人也要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走自己的艺术之路,我相信浙江艺术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吴宪生:

本次与会就像“回家”一样。我一直有一个油画梦。我在小时候和玩伴去阁楼里面寻宝,翻出了三本关于绘画的书籍。其中一本是列宾的《油画》,我今天也带过来了。这是我油画梦的启蒙。那时的绘画系是不分油画、国画的,所以我最初是两个画种一起学,但是后来因为毕业分科调剂,我专攻了国画。但我打心底里喜欢油画,有点“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我认为浙派人物画和油画之间关系很深。潘天寿、吴茀之的学习生涯,就离不开在油画系练就的基本功。我不赞同“西方画写实,中国画写意”的观点。我认为技巧和表现手法是因人而异的。我最后提一些对浙江油画的展望。我希望浙江年轻一代艺术家可以担当起“国家队”的重任,将浙江油画乃至中国油画推向更大的舞台。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 杨奇瑞:

我认为浙江油画的百年,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近百年。我在美院学习工作,身处其中经历感受也有四十多年了,浙江油画的百年,中国美术学院就是一个浓缩,拥有一条系统严谨扎实的脉络,它伴随着历史的命运和西学的进入成长起来。我认为好的画作是常看常新的,展览列举了中国美术学院培养汇集的一批优秀人才的成长经历与画作,也将绘画的脉络融入艺术家们创作的“烽火艺程”中。最后祝愿浙江的百年油画培养出一支“梦之队”,也祝愿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队伍培养出中国的“梦之队”。

浙江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应金飞:

时间有限,我就简单讲一下感想。“浙江百年”的系列展览,从水彩,版画到油画,这些展览的意义是重大的。同时我也希望现代美术系列可以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我非常感谢浙江美术界提供的多方面协助。其中不乏有封治国老师的数万字的导言、杨桦林老师的文献整理、浙江美协以及油画院的大力支持等等。

浙江省美协副主席 骆献跃:

我在参观全国美展后发现,浙江油画在全国美展中的表现是位居前列的,连续15年获奖数都排在前列。而最近在天台县美术作品展览中,100多件作品里油画占了2/3。在地方,从事油画创作的艺术家占据了极大的比重,所以浙江油画是全国范围内高水平的“高原”,这个现象也是全省油画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有几点感受:一是油画在全国的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二是浙江青年油画家参与全国美展的积极性非常高,作品也非常优秀;三是由于油画家协会在全省的带动作用,对全省美术发展做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今天全省的油画队伍和油画创作的繁荣面貌是80年代、90年代不可比的,我感受到油画蓬勃发展的好态势。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张捷:

我认为浙江油画的百年历程是中国油画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的有力见证。它凝聚了浙江油画的学术脉络和发展精神。我认为正是红色主题的时代性,绘画技艺的表现性,现实题材的创造性以及本体精神的诗性,展现了浙江多元、发展、包容的崭新面貌。其次,我简单地将浙江油画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为发端期,以留日、留法的李叔同、关良、赵无极、朱德群为首,东方性元素在他们的创作中构建了一种国际视野,创造了立足于国际舞台的中国形象。第二个时期为历练期,以留苏的全山石、肖峰为代表。这一时期油画语言的积淀和高超的技艺带来了教学思想和体系的转变, 创作出来许多宏大的经典主题绘画。第三个时期以留德、留美艺术家为代表的许江、叶其璋,以及杨参军、章晓明等老师为主线,这是开放和包容的时期,在这个全国美术新潮先锋的时期浙江出了一大批艺术家,既有浙江油画的思想前瞻性,走在潮流的前沿,又有具象表现绘画本体精神的追求。接下来就是以何红舟、井士剑、常青、崔小冬、封治国、邬大勇等艺术家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正是这一代代的艺术家们共同组成了浙江油画的主力军。同时我也希望在浙江油画的拓新期有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加入。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 井士剑:

我认为,今天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在全国不是半壁江山,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它都比半壁江山还要更加多一点!

今天,经过许江老师近20余年对国美油画系的打造,这个团队真正成为一个“国家队”。一是在使命感方面,打造了全国最强劲的,以何红舟老师为首,具有高度写实能力的艺术家团队,对中国油画的历史进程做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辛勤努力绝对取得了重大成果,几位老师起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许江院长讲的使命感还贯穿在表现主义绘画中,这两种绘画,这两个团队深刻揭示了中国美院使命感的双重意义:一种是时代赋于每个人的责任感;另外是学术的高度。总之,中国美术学院拥有一支非常优秀、一流的团队。

江苏省油画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孙俊:

我作为场内唯一的外省来宾,非常感谢浙江主办方的邀请。我就江南地区早期的油画教育与江浙沪地区的人文关联提出一点见解。江南地区教育沉淀深厚,在蔡元培先生的美育倡导之下,先驱们成就了中国早期油画的设计基础。上海图画院、苏州美专、国立艺专的成立,在江浙沪三地共同构建了中国早期油画教育的版图。此间,中国美院的具象表现风格已然成为学术标签,连同浙江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形成了完整的油画创作与教学体系。我想正是先驱们共同构建的多元综合的艺术创作和教学体系,对中国油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张坚:

面对一个新的时代,在改革开放后西方绘画艺术引进中国,历史画创作应该怎么走,往什么方向走,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视觉语言该如何拓展?我就这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在2009年、2010年前后,许院长安排我们访谈15个重大历史题材项目,我还参与了蔡亮回顾展的筹办。那时候正好是第一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启动,其实大家都在探索阶段。现在回想起来,对于怎么走,往什么方向走?蔡亮先生绝对是一个经典的典范,是可以给当下绘画启迪的。我后来也采访过何红舟老师,何老师谈到在处理人物形象时的表情姿态时既要有个性化表达,又需要体现一个历史人物的典型性,这就让我想起蔡亮先生的《延安火炬》这样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时候历史画创作需要不断更新,从当下体验当中形成一种历史的画面,同样一个主题可以不断地创作,不断地与时俱进。在视觉语言上,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给油画的视觉语言再现性,写实的油画语言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和拓展契机。我也认同封治国老师理论和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的理念,由衷希望浙江油画越来越好。

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陆琦:

从油画的发展来看中国美术学院77级、78级就像是一个历史节点。从改革开放伊始,艺术的发展有了一个多元的大方向。在此次展览中77级的同学参与的共五位,每个人画的面貌都不同,这与当时的教学、时代、环境都有关系,同时也和历史节点紧密相关。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孔令伟:

学术如史,艺术也不例外。整个中国现代艺术史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以人的神态、人的知识去探索人性。在艺术变迁的过程中,油画扮演了极为关键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何红舟院长所说的“重工业”。浙江的油画在“重工业”中又居于前排的位置,因为浙江油画特质就是强调温情,强调人文的情怀。如果在中国现代艺术里有一种现代性的话,就是以人的经验为中心的探索。而这种现代性还有什么更值得推敲的地方,那就是浙江油画。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杨桦林:

浙江油画就是中国现代油画的半部油画史,中国油画史离不开浙江油画史!我已经从教学岗位上退下来了,现在主要从事校史资料的整理、名家文集编汇集,相关资料选编工作。我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说一些老先生的:胡善余、林达川等的还没有编,还可以继续编。年轻一代的:蔡亮、金一德等的也可以编。另外是油训班的资料目录以及类似的事件,比如赵无极油训班,亲历者所了解的各方面也要汇编。学校里,省里有类似的学习机会,我都会积极参加。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 林海钟:

从“五四”开始,中国国门才真正的打开,林风眠先生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理念强调中西结合。中国百年油画传承至今已经突破了工具材料、文化背景的局限,这100年油画的进步,是史诗性的。虽然中国美院国画系有潘天寿先生、陆俨少先生这两位非常伟大的大师,他们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是中国画的春天还未到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认为油画的确是人才济济,每一代都很精彩,并且多数都与中国美院关联。可以说中国美院的油画代表了这个时代最高的点。中国美院的未来关键是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精英在哪里,它呈现的辉煌就在哪里。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 陈流:

观看浙江油画百年大展,真是太震撼了。我既感受到了浙江历史文化底蕴的厚重,也深刻体会到油画在浙江的历史进程中极大的分量和力度。浙江油画家队伍是“国家队”,我也期望浙江油画在享受浩瀚底蕴的同时,也要有展望未来的眼光和角度。我本科是壁画,教书时教油画,现在主要从事水彩。个人认为水彩相较于油画,需要加强一种民族性的力量,水彩更多的是一种抒情的个人想法的表达,我需要思考的是水彩如何像其他画种一样和时代发生更多密切的关联。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 崔小冬:

在观看展览时我看到林风眠、颜文樑、关良以及林达川等先师的原作,我非常的震撼,我感受到那一代的先锋性在美院一直保留着,这让我回忆起了自己在美院上学的经历,我那个时候不知道该如何“画完”一张画,我的老师马玉如总说,“画完”不是画的深入,而是一种教养上的完整。这是浙美内在的气质,说文人气质也好,清高也好,是强调绘画语言的气质,我这些年一直有这个感觉,今天看了这个展览后我很震撼,觉得画得真好。在我看来,浙江油画也远不只是半壁江山。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孙善春:

首先,我赞同林海钟老师所说的在百年的绘画发展中,油画是最主要的一块,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在这次展览中我最喜爱的作品是李叔同先生的画作,这张作品大约创作于1912年前后,被认为是“中国油画的出生证”,在时间节点上可以称作起源。中国油画已经走过了百年,可喜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时间带来的负担,年轻一代的油画家需要面临的挑战便是资源的选择。我认为“半壁江山”“整璧江山”只是一个具体的文化建制单位,中国美院作为艺术最高殿堂如何在历史中选择位置、承担责任、完成使命才是最需要去思考的。

我想说艺术创作都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修养、历史责任感、自我定位与追求。正如林风眠先生极具个人色彩的画风选择到最后画风的呈现及成熟都值得我们全面严肃的探讨。我再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赵无极先生在上课时不愿意完成潘天寿先生布置的宋画临摹作业,居然翻窗逃出去了。这样的故事我们如今回看特别有寓意,赵无极先生那时没有听潘天寿老师的话,而他身上扎根在中国文化里的某些东西,在遥远的法国巴黎生长发扬,如今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和帮助。如许院长所说,现代绘画面临很多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就有希望完成我们的使命,这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也是我们中国美术学院所有同仁为之辛苦的目标。谢谢各位!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教授 范白丁:

我首先关注到的是“百年”一词百年在艺术史写作里是常用的时间单位,百年可以凝聚出一个时代的风格特征、特性,也反映出时代所属的文化精神、民族精神。

联系到文艺复兴,最初是由彼特拉克振臂高唿,一大批伟大的艺术家参与到这场伟大的艺术复兴运动中。再谈到浙江油画百年发展历程,我实际上也深刻感觉到它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一种自觉的时代意识,以及一代的艺术家对自身艺术问题的坚守与追寻。正如许江老师提到李叔同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他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时局动荡中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播撒文化的火种。

说到油画百年这个主题,我想到的是作为艺术史研究者,应该怎样讨论艺术创作,以及如何书写艺术史,履行我自身的责任。我认为浙江油画百年历史也是中国油画百年历史缩影,通过这次展览怎样读好浙江油画,讲好浙江油画的故事,对浙江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馆长 陈永怡:

我提几点对博巴罗训班研究的建议。我认为在研究博巴学员对改革开放多元化创作启蒙的作用之外,更要关注博巴所启示的中国艺术的内生性现代化问题,这与油画的民族性相关。在关于博巴来到中国后为何用毛笔画画的问题中,我想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浙江美院强大的文人画氛围,第二是博巴先生敏锐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看到了现代性。博巴先生期盼学生以本土资源为基础建构现代艺术,最后我提一个油画研究上的建议,我认为应该对浙江油画本土现代性建构这条脉络在不同时期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诉求进行更深度的研究,这不仅凸显了浙江在中国油画民族化问题上的历史作为,更启示了中国艺术内生性现代化和创新性的道路。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 王犁:

我认为浙江油画的百年应该是中国学院进程的百年。中国美院的优势在于从国立艺专到现在,没有校史上缺失,因为断点断裂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修补的时间却很漫长,很艰难,这是我面对浙江油画百年一个感想。第二个特点是包容、开放、多元,当一个社会开始多元开放的时候,往往是在艺术界开始萌动的。我们回顾历史时所感受到的辉煌的气象实际上就是当时艺术家们的日常生活,我联想到陈宜明老师,在他的“伤痕美术”取得成就之后,如今又开始求变,画一些平面化的绘画,又回到个体的日常,我觉得浙江的油画家特别了不起,陈宜明老师的例子也泛指到各位。谢谢大家!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叶其璋:

我就谈谈我的学生时代,那时美院没有多少学生和老师,全校的人都互相认识。我现在最深的感受就是学校发展太迅速了,院系整齐,规模空前。我在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上课的时候,我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外国学生来听课,我给他们看中国的油画作品,外国学生都没想到中国的油画水平这么好。我只能说文艺复兴在西方的影响太久远了,而中国油画应该在这段历史中多补课,从传统中补课,继续蓬勃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邬大勇:

我认为浙江油画的价值核心就是中国油画国美的核心价值,以国美油画系为代表的价值主体。在统筹和校对浙江油画百年采访和相应稿件后,对于许江院长归纳的浙江油画的三个特质:诗性传统、语言研究、汇通精神,谈谈我的三个感受:

一是我对浙江油画的感觉是我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化的,对国美油画的感觉是倾向于抒情,又非常强调绘画性,有个人表现主义欲望,很有形式感,很锤炼也很深刻,有一种存在主义式的绘画。

二是在具体的学习经验上。可以发现浙江油画调和中西,兼容并蓄的基因,有浙江画家改造艺术的社会担当和艺术革命的责任,有一种先天对绘画形式的先锋性立场。这种基因又是隐性,又是显性,我们都是被烙印的,今天它化为湖山精神,诗性传统滋养着我们。

三是我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坚信自己受到的良好教育,坚定从人民生活和人民的感受出发,这也正是此次展览的作用——回溯百年,观望自我,遥望未来。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 封治国:

浙江的油画家在中国早期油画史中并不占据特别大的体量和规模,但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我们在一百年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油画历史,也深刻影响了中国油画的进程。今天研讨会和展览的本身都给予了我们许多无尽的启示,这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重新走进历史,走进当下。只是由于时间紧张,各位老师还有很多故事没来得及分享。我认为借助这次展览,我们应该进一步重现对油画史的研究与梳理,尤其是浙江早期油画史。浙江油画在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敏锐地发现并面对问题,思考未来的走向,如何把外部条件深化为自身创作的动力,从而成就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在新时期的转向。许老师前言里把浙江油画百年总结为一个字,就是“画”,一只手拿着笔垂直往下的指向,他指向的是一片疆域,是全体浙江油画家充满创造性和使命性的风华。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