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即将开幕,展览学术会议于同日启动

美术综合 来源:广东美术馆 2023-02-08 10:47
2023年2月9日上午10:30,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展览开幕式将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展览学术会议将于同日启动。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2023年2月9日上午10:30,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展览开幕式将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展览学术会议将于同日启动。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以“化作通变”为主题,王绍强(中国)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艾墨思(德国)、姜俊(中国)担任策展人,邀请来自更加广泛文化背景之下的超过50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及团体,试图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思变”,当代观察中“应变”,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以四部片段化的叙事折射时代的光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前言

米歇尔·沃尔德罗普(M.Mitchell Waldrop)在复杂性理论中曾提到:世界处于一个将秩序与混沌融入平衡的复杂性系统之中,它既难以用纯净的逻辑之尺去量度,亦无法用确定的元素去构建,它打破了人们对于确定性的想象,回时又在平衡点处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的自我演化和调整。然而,这种发自于系统、自组织的内在变化力量,既无法被混沌理论所解释,亦冲破了经典的、线性的、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于此,世界的变化,是秩序与混沌的平衡,也是混沌边缘的自我生发。

在中国的古典哲学中,“万物化作,萌区有状”(《庄子·天道》),万物化生,于隐匿中萌发成形。“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系辞上》)通变,有着灵动的双重含义,一是:对变化之理的认知、对处变情境的量度;二是:描述为变化本身的状态。进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通变”延展成为一种具有思辨精神的文艺审美,它既反映了会通、适变与继承、革新的辩证关系,于通中求变,变而不失其通,探本以知源;又成为了通融与变化的时代语境的表征,“变通以趋时”。

无疑,确定性的逐渐消失,是我们在擦拭这个世界时,所展露出的越来越清晰的样子, 也是当下社会 无法回避的时代语境。我们置身其中,与其共振。艺术作为对复杂世界的感知与表征,是每一个时代切片的记录者和对话者。此次广州三年展“化作通变”的主题试图拉开一个于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在历史维度中“思变”,在当代观察中“应变”,并构想未来可能的“转变”,以四部片段化的叙事折射时代的光斑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边缘”板块,展开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样本的另一种书写。聚光灯不再集中于对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梳理与呈现,却试图寻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被忽略或散落的碎片化的文化记忆。它们发生于边缘,或曾为时代前沿表达中的异军突起,或曾淹没于洪流之下。但在它们身上依然保持着鲜活的而独立的面貌,并深刻地烙印着时代变革的记忆,折射出文化包容与多元的流光溢彩。同样是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生”板块,则将视角投入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中国性”的变化与发展的反思。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中国性”所代表的文化身份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祛魅”的过程,从西方视野中表象的“东方性”到根植于本土文脉的文化生长的转变,实际是将以西方为中心的参照系,转向到融通本土意识和传统文脉的文化系统的生长。它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以本土视角向内反思,向外展望,形成了独特的、内生的文化气质。在“慢板”的板块中,艺术实践转向了对本体价值的重新思考。近年来,一场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为全球持续高速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突然的停摆将人们推向了变化的激浪之中,同时也留下了反思的空间。对于效率的盲目追求是否会让我们失去平衡?而自我与外在的联系又将如何重建……在这一板块中,慢艺术尝试给出一种应变的可能,它回归到材料的本体语言,回归到创作与手做的经典关系,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艺术之慢,与效率相左,却将过程的价值在作品中延展,亦将时间从市场化的商品属性中解放出来。我们诉诸于艺术的,也许正是秩序与混沌的平衡感,也是精神与现实世界的缓冲地。在板块“触屏”中,尝试讨论的是,当科技深刻地嵌入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面对未来时,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技术,物质与非物质间变化的伦理中自处与相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已将物质世界的堡垒高高垒起,然而信息、数字化等技术的发展,迅速地在非物质之上建立了强大的虚拟景观,它在今天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刻影响。在艺术的表达中,新媒体的出现,选择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对话方式,直实世界的感官信息被重新转译、编码再现。物与非物,虚拟现实与真实世界,相互影响,彼此交错。在未来,这样的变化是彼此无限接近还是南辕北辙,也许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需要停下思考的路口。

广州三年展举办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余载,从 2002 年第一届“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2004 年第二届“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2008 年第三届“与后殖民说再见”、2012 年第四届“见所未见”到 2015 年第五届“亚洲时间”、2018 年第六届“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再到本届“化作通变”,一路走来,我们始终保持严谨而独立的学术立场,关注、感受、思考、表达。作为一个成熟的展览机制,三年展既是国际视野下的艺术联动,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这一充满活力的展览机制又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从广州这座丰富而包容的城市身上所汲取更多的“前沿”文化精神,不断拓展更广阔的对话平台。这既是一次集结又是一次重启,岁末伊始,让我们在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实践与创造中连通共融,万象新生。

王绍强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展人

广东美术馆馆长

化作通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学术会议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广东省美术馆协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日期:2023年2月9日(周四)下午

2023年2月10日(周五)上午

地点: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

会议议程

专题一

当代语境下的策展研究

时间:2月9日下午14:00-17:00

地点: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

14:00-15:30 学者发言

主持人:

吴洪亮

吴洪亮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

发言学者:

王绍强

王绍强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

《当代视野下的策展方法论》

顾振清

顾振清

批评家、策展人

《元宇宙语境下的加密艺术策展与研究》

樊 林

樊 林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问题的背后》

项苙苹

项苙苹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

《心动的感觉你get了吗?》

王晓松

王晓松

艺术学博士、策展人

《让展览回到具体问题》

15:45-17:00学者对谈

主持人:

吴洪亮

吴洪亮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

对谈学者:

殷双喜

殷双喜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盛葳

盛葳

《美术》杂志副主编、策展人

杨小彦

杨小彦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学术顾问、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澎

吕澎

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

王春辰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批评家

王端廷

王端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管郁达

管郁达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专题二

美术馆新时代的发展与建设

时间:2月10日上午9:30-12:00

地点:广东美术馆多功能厅

9:30-11:00学者发言

主持人:

张子康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发言学者:

吴洪亮

吴洪亮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

《不喜平庸 不厌雷同——传播齐白石艺术的阶段性思考》

张晴

张晴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国家叙事的视觉美学》

冀少峰

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展览品牌的生成与传播的有效性:关于再系列的展览》

胡斌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从中国的历史脉络与当代现场出发的策展之路》

姜俊

姜俊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美术馆的历史结构和变体》

11:15-12:00 学者对谈

主持人:

张子康

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对谈学者:

皮道坚

皮道坚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批评家

鲁虹

鲁虹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学术顾问、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俞可

俞可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悦来美术馆执行馆长

冯原

冯原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邵舒

邵舒

和美术馆执行馆长

夏可君

夏可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哲学家、评论家、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