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展览资讯

意——鸥洋捐赠油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

展览资讯 来源:广州艺术博物院 2022-05-12 19:07
“意——鸥洋捐赠油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同时举行了媒体见面会。鸥洋教授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油画56幅。

意——鸥洋捐赠油画展

2022年5月10日上午,“意——鸥洋捐赠油画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展,同时举行了媒体见面会。鸥洋教授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油画56幅。这批油画作品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后,汇集了鸥洋四十余年油画探索之路的成果,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广州艺术博物院王平院长在见面会中感谢鸥洋及家属的慷慨无私,“鸥洋作品捐赠收藏项目”被列为2022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此荣誉是对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品收藏工作的肯定,更是对鸥洋教授慷慨无偿捐赠之举的敬仰与尊重!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平致辞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平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李劲堃院长在致辞中谈到了杨之光、鸥洋伉俪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深刻影响,鸥洋的捐赠作品今天成为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珍贵馆藏,更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材料。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致辞

欧彩群巡视员感谢鸥洋及家属为广州艺术博物院慷慨捐赠一批优秀作品,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收藏今天是为了有更精彩的明天”的深远意义。欧彩群巡视员为鸥洋颁发了收藏证书。

局二级巡视员欧彩群为鸥洋颁发收藏证书

局二级巡视员欧彩群为鸥洋颁发收藏证书

在见面会上,鸥洋用活泼幽默的语言简单回顾了自己艺术创作历程。改革开放初的80年代,当时艺术家的创作颇为“千人一面”,缺乏个性,鸥洋对这一状况甚感担忧,因而开始着手各方面的实验性探索,从绘画媒介到创作形式,在得到老师赵无极的启发后,她提出了对她艺术生涯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意象油画”之路。尽管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型初期让鸥洋经历了不少“阻力”,但画家仍凭借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了创作的彷徨阶段。到90年代,“意象油画”逐渐得到中外艺术学界的关注,针对鸥洋创作的学术研究也日益丰富。“意象”在中国美术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是传统美学系统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概念,它背后所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审美体系,一些学者称鸥洋的意象油画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学派。对于这些说法,鸥洋则十分谦虚,笑侃自己还要“继续学习去达到(这些境界)”。

鸥洋向观众讲述自己未来创作的方向

鸥洋向观众讲述自己未来创作的方向

对于捐给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缘由。鸥洋始终认为广州是这一“学派”的发源地,自己开了一个头,虽然某些程度上还是“独行者”,还在“孤军奋战”,但她衷心期待在这里有更多年轻一代继续开拓。鸥洋希望能借助广州艺术博物院的收藏,在广州这个开放包容的城市让“意象油画”继续开枝散叶。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媒体见面会后,与会嘉宾一同参观了“意——鸥洋捐赠油画展”。鸥洋变身成为一名热情健谈的“老师”,在展厅向各位观众畅谈自己的艺术创作历程,同时对部分代表性作品进行详细解释。鸥洋谈到自己在挑选这批捐赠作品时,就考虑到要兼顾各个创作时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不单以艺术作品是否出色为衡量标准,这样的形式往往更能展示出一位艺术家完整的创作经历。

鸥洋向各位观众畅谈自己的艺术创作历程

鸥洋向各位观众畅谈自己的艺术创作历程

观众们随着鸥洋的脚步,面对一幅幅精彩作品,听着画家本人的介绍,一个充满创作活力又独具个性的艺术家形象也丰满了起来。画家谈到自己的具象创作时期,经历过彷徨与不断尝试,到参加赵无极的绘画班后,老师给自己的深刻指点,让自己改变了创作方向,再到“意象绘画”探索时期的不断尝试,慢慢从稚嫩走向成熟。最后画家介绍了近年创作中对心灵的回归,对宁静的追觅,到当下自己对身处社会环境的感受,绘画语言也开始从成熟的“半抽象”转为对“小昆虫”形象与象征意义的再探索,这也将是画家未来创作的方向。鸥洋在作品导赏时几次提及老师赵无极指点自己的一句话,“客观一切只是一个藉口,不过是用来表达个人的内心感受”,这句话正是鸥洋“意象油画”的核心思想,也是画家细腻敏锐的心灵的一个写照。

鸥洋《小民寻梦19.4》 (麻布.油彩.综合材料) 140cmx140cm 2019年

鸥洋《小民寻梦19.4》 (麻布.油彩.综合材料) 140cmx140cm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