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学术研讨会
11月18日下午,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文艺会堂召开,以学术研讨的形式,及时梳理总结大展的成果,分析研究大展中出现的现象,提出引领未来美术创作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朱国荣、李向阳、俞晓夫,主席郑辛遥,副主席李磊、陈琪、蒋铁骊,沪上资深美术理论家毛时安、张立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各艺委会主任副主任、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全体成员,以及本届大展获奖作者代表等参与研讨。
研讨会上,专家们充分肯定了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在号召力、影响面、多元化、包容度和学术性等方面取得的新突破,认为大展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新时代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美术创作的新面貌,展现了各画种美术家在新观念、新手法上的有益尝试与探索,成功打造了一个比以往更为宽松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如何提高作品质量、更好发掘优秀人才,以及当代美术创作中主题性、当代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等问题,专家们也充分交流了各自的思考,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郑辛遥
上海美协主席
我认为,上海美术要有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美术发展规划,包括人才、作品的选拔机制。
一是联手高校,提升理论,促进创作。“海派”艺术是一份影响了上海,乃至中国现代文明进程的重要文化遗产,要全面激活丰厚的海派美术资源,提高上海绘画文化识别度,转化为文化的影响力。中国的油画、水彩画、粉画、版画、连环画、漫画起源都在上海,曾出现了林风眠、刘海粟、张充仁等一大批美术大家。美协与院校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上海的美术资源,在人才培养、作品创作、学术研究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把挖掘、研究、梳理、传承“海派”绘画艺术的课题做好,全面激活丰厚的海派美术资源,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美术史料。提高上海绘画文化识别度,转化为文化的影响力。
用研究的理论成果,加强对美术作品的评论,对优秀作品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存在的不足也要有学术批评,形成健康的美术创作氛围,进一步促进和提升上海美术作品的创作水平,出作品出人才,更好地传承“海派”绘画艺术。
我非常赞同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的观点“原来的海派,是把世界的经验带到上海,如今的海派,要让世界了解我们,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上海美术要出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作品。
二是联手美术馆,用好资源,合作双赢。目前上海有96家美术馆(国有美术馆25家,民营71家),在全国城市中居首位。美协要完善与美术馆联手协作机制,建议各艺委会都对应联系一家美术馆,如油画、中国画对应程十发美术馆,版画对应普陀区美术馆,雕塑对应刘海粟美术馆,水彩画对应虹桥当代艺术馆,漫画动漫对应马利美术馆,今后其他画种也应找一家美术馆结对子。好处是画种与美术馆都形成一个“品牌效应”;展览、交流、研讨一条龙,建立合作双赢机制。同时大力倡导“策展人”机制,提升展览的专业性、学术性、可看性。
三是建立培养机制,为青年美术人才搭建平台。上海美协与市文旅局,已经成功合作了“时代风采”“日出东方”等大型画展,特别是“日出东方”青年画家专题创作项目的实施,作品90%是年轻美术家。从安排选题、分配任务、观摩草图到正式完稿,历时近一年。中途主办方多次组织各画种专家走访年轻画家工作室,全程指导督战,让年轻画家受益匪浅,顺利完成创作任务,得到了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好评。
上海市委宣传部已先后组织了两届上海青年艺术家培养计划,本届美协也有三位人员参加。今后,美协在制订各项重大美术活动中,始终会考虑把培养年轻人作为目标,定期为有潜力的年轻美术家举办个人展览,推送到中国美协的各种培训班学习提高。同时,美协公众微信号等新媒体也要经常介绍推荐青年美术家的作品,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头露面”展示风采,朝“出作品出人才”方向努力。
朱国荣
上海美协顾问
2001年上海美术大展开始创办,我是当时的创办人之一。在这之前,大家都知道“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是上海美术的一个展示平台,主要是邀请比较年轻、有创造力的作者来展示他们的艺术才能。那么如何把全市的美术面貌呈现出来呢?确实也需要一个大的展览。从2001年开始在市文联的指导下,美协就开始创办上海美术大展,它的目的和“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有明显的区别,是采用竞争的机制选拔人才,不管是年纪大、年纪小,是工人、农民还是专业艺术家都可以参加,这和“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是两样的。
20年来,上海美术大展一直在与时俱进、自我革新,第一个变化是由美术大展延伸出一个艺术设计展的尝试,第二个变化是配合重大节庆活动,从纯粹的艺术展览发展为主题性的展览。第三个变化是展览面向长三角,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刚才李磊说到关于美术大展的建议,他说走向世界,我也很同意。我觉得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议搞一个沪苏浙皖四地艺术家座谈会,不是学术研讨会,而是小范围很轻松的座谈。通过座谈,可以碰撞出一些火花,包括生活、创作等各个方面,这个事情我觉得可以做。
俞晓夫
上海美协顾问
这次上海美术大展,我个人认为好像是复苏的开端。当前,上海美术在全国范围形势很不好,要改变这个局面,我觉得一个是上海的艺术家在气度上要融合到全国,另外就是上海美协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要找到人,二是抓细节,三是做梳理,我觉得就可以做得很好。
主题性创作的问题我也很关心。只要是政府主办的大展,多多少少都要和主旋律结合起来,但是主旋律创作搞的不好,会有副作用,或者题材好,画的不怎么样,或者很难通过艺术手段充分的表现主题创作。这个问题有待于上海美协在以后重要的展览加以关注,并不能因为这次展览比较成功就忽略了。另外,上海美协对这些为主题创作做出贡献的艺术家要多扶持,在他们的作品出来之前,还是要做一些座谈,因为这是重点作品,还是要让它完善一点,我觉得这是美协要做的事情,不能放任自流。
李磊
上海美协副主席
上海是一个面向世界的上海,是服务全国的上海,如果有条件的话,适当的时候可以把上海美术大展的覆盖面扩展得更大一点,甚至在一定层面上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把我们中国文化的精神向世界展示,同时也是在制定我们自己的评判标准。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创造条件,把我们的大门朝世界打开,这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文艺工作在国家发展节点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是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明年将要召开党的二十大,又是一个大日子,我们一定要有新作品,不可能每次展览都“炒冷饭”,只要有好的平台和好的机制就能够推出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作品。我们都知道,从作品的策划到孵化、诞生的整个过程,即深入调研、形成构思到完成作品的过程,是有一套规律的。因此,我们美协还是要早做计划,早做安排,充分发挥好专家作用,给年轻人更多的关照和培养,产生的作品会更加完整,到时间节点的时候能够有很好的表现。
陈琪
上海美协副主席
美术大展扩大到长三角是一个趋势,怎样吸引长三角的作品融入到我们的美术大展中来,可以由长三角四地美协之间或文化部门之间做一些研讨,再由各地的美协和文化部门共同宣传启动。我想强调的是,长三角地区的作品引入进来了,只是丰富美术大展的内容,但上海要真正的出作品,出人才,还是要看上海如何培养、组织和创作,因为我们现在真正要拿出作品,为上海争光添彩的归根结底还是上海本地的艺术家,如何把握住这块,才是我们美术大展的本质。
蒋铁骊
上海美协副主席
从上海艺术家自身创作面貌来看,我觉得要明确几件事。一是进行主旋律创作这件事没有什么好争辩和犹豫,事实上主题创作和个人创作之间从来也不矛盾,我们今天看到的这种世界经典创作都是当年的主题创作,只不过有一些艺术家把这两者区分得太过于机械。二是从上海美协的工作情况来看,这两年起色非常大,我觉得要延续这个势头,再好好地巩两三年,做一些积累,相信整体面貌会有很大的改观。
毛时安
原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第一,要高度重视美术大展。我还记得,第一届“海平线”推出的26个画家,后来全部成为上海和中国画坛可以说是最最前卫,最最有实力的画家,可见大展对于推出画家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把上海的画家整体地推出去,提升上海美术在全国的知名度和话语权。十年来,我一直在跟文联和美协的领导建议,就是要把上海的中青年画家全方位地推荐到北京的平台上去。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十年前的那批画家,今天也已经退休了,如果再过5年、10年,我们在座的画家有的也要进入50岁、60岁,这是很紧迫的事情。我也会跟宣传部的领导继续唿吁做这件事,事实上上海美术如果整体推出去,在北京、全国还是会产生轰动效应,因为他们不知道上海有这么精彩的作品,有这么优秀的画家藏在这里。
第三,主题绘画一定要有高度的艺术品质。现在这样的文化态势下,我自己也有困惑和矛盾。但千万不要把主题绘画作为一个工作,作为一个任务来应付,这个又糟蹋了题材,又糟蹋了艺术,艺术家要全身心投入,通过主题绘画的虚构来体现历史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现在很需要文化“走出去”,这方面国家也有专项的资金扶持,上海美协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打通通道,选择一部分既能够代表上海比较高水准的作品,又能够让外国人感受当代青年画家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面貌的作品“走出去”。
张立行
上海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关于主题性的创作,我们看五六十年代有很多老的艺术家画的主题性创作,虽然和今天相比有某种缺陷,但是在他们作品中,可以看出来他们想要表达的题材在情感的投入上是很诚恳的,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性绘画没有任何问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主题性的创作,关键看你如何开掘,是否有最纯粹的情感表达。
李 旭
上海美协美术理论与策展艺委会主任
本届大展初步动员了长三角,也兼顾了老中青,所以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风貌。如果说不足,那就是动员的力度可以更大一些。上海美术大展不只是上海的,首先应该代表长三角。除了上海本地院校,对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要特别重视,再加上安徽甚至江西,把江南文化的传统源头调动好,才能有高质量的人才基础,才能进一步保证作品的质量。学术性有了,才能好好地经营主题性和当代性。笔墨当随时代,新时代的中青年一定会对真实的生活有感而发,也一定会在表达质量方面不断精进。抓好有潜力的关键作者,我相信展览的质量必然会更上层楼。
金江波
上海美协实验与科学艺委会主任
这两年美协的工作特别的开放,有很多新气象,包括为我们新形态的艺术打开了一个舞台,所以今年的美术大展,有了我们实验艺术的板块。应该说,这次展示出来的作品也不能说完全代表上海试验与科学艺术探索的成果,但是我们发现有很多年轻艺术家,原来不在我们体制之内的艺术家,开始关注到大展并踊跃投稿。这次有将近七八十件作品投稿,其实已经超过我的预期,而且很多年轻艺术家选择的媒介、材料,包括投射出来的作品观念都是有探索性的。
刚才很多专家谈到了关于上海美术如何建构自己的发展道路和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体系的问题,我觉得实验艺术应该要有所作为。实际上,上海很多实验艺术家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国际声誉上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加之上海拥有一批以国际化标准建立的实验性美术馆也是中国最一流的,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生态建构下,上海在实验探索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走得比其他艺术形式稍微快一点,探索性更强一点,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上海美术的优势。
今后,上海美术大展要着力于把圈内圈外的艺术家团结在一起,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权,甚至是参与到国际舞台去展现上海美术的风采,进一步厚植我们的学术培养土壤。同时,也希望在美协的平台中,能够更多地吸纳一些非上海户口籍,但长期居住在上海的艺术家,让更多元化、多元性的人才参与到大展当中,丰富我们大展的探索性。
平 龙
上海美协水彩粉画艺委会主任
我个人感触是,有一短必有一长。上海肯定有短板的地方,那么一些长板的地方是不是可以做得更长。我认为,上海是有一些无可辩驳的很优越的基础。
第一,城市地位无可撼动,艺术设施的阵容无可撼动。上海拥有97座美术馆,除了传统的美术馆以外,也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有规模,包括浦东美术馆、西岸的展馆等很国际化,很现代的美术馆。在这个背景下,包括上海美术大展、上海双年展、“海平线”雕塑油画联展和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等诸如此类的展览如何做强,使之更加面向全国和国际,合力把上海的平台做成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平台。
第二,我们的政策往哪里倾斜,资金往哪里流,这个就像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火力上去,有好的菜肴,一定会组成一个非常好的宴会。
翁纪军
上海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
漆归入全国美展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漆既要讲究工艺和材料,但是作为一个单独画种来说更强调的是画。这几年在美协领导之下,我们非常强调和注重探索研究绘画性,从这届美术大展来看,应该说相比以前有所体现。包括这次获奖的作品以及其他的种类几件漆画作品,都从简单的模仿其他门类的艺术样式,比如说油画、国画和版画,以及过分强调漆的技术与工艺这两种现象中,开始解脱出来,不断地深入对漆自身的本体语言的探索。
关于今后的工作,我认为在举办画展的时候,应该要有更多元的手段和方法,比如说现在漆画和浦东美术馆、碧云美术馆对接,目的主要是做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漆。其次是跟一些大企业、大集团联手,因为大漆工艺还是有市场的,可以解决一些经费的问题。还有就是可以与美术馆或画廊做有机的结合和联系,把艺术和技术融合出来的、非常有历史渊源的、有根基的大漆技术流传下去,这也是我们漆画专委会要求所有委员努力的方向。
柳 毅
上海美协水彩粉画艺委会副主任
我觉得这次美术大展和以往不同,从征稿、送件到参加展览开幕、组织导赏,每一步都有专门通知,且衔接得比较好。有几点建议:一是作为城市品牌,大展应该考虑在华东地区的其他城市进行巡展。二是建议下一届大展应该中英文对照宣传(包括征稿),进一步提升国际性。三是如何提升上海的创作水平?我们各个艺委会都需要学习俞晓夫老师举办“高研班”的做法,辅导青年画家成长,帮助他们提升创作的学术水平和作品质量。
毛冬华
上海美协连环画年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美协的中国画艺委会有五年计划,其中一个就是都市景观创作的实践和研究,上海因为大都市的关系,十多年之前就有很多艺术家做这方面的尝试,我当年也画了《多云转晴》,其实也是个体的自觉,现在已经变成很多艺术家集体的自觉,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题材。
说到的主题性创作,上海有主题性创作当代化的传统。比如说早一点的陈逸飞先生,把主题性创作画得非常有当代性,非常贵气。前一段时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国外成功演出,由此我想到,我们的绘画也应该要既有主题性的,也有当代性的,当然学术性是首位,应该要有这样的作品问世。
傅 军
上海美协美术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委员
上海美术大展上有十几件数字媒体作品入选,对于这批从事新数字媒体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肯定,但欣喜的同时我也感到不满足,对于482件入展作品总数来说还是偏低的,今后我们还需要多鼓励这些艺术家参与。另一方面,除了数字媒体之外,还有很多生物艺术、太空艺术、新材料艺术等等,而且随着新的艺术门类不断出现,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及时吸收到我们的大展里来,全面地展现目前上海在新兴艺术探索方面的成果和现状。当然,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还有很多国外艺术家在上海,可能不是长期居住,但他们也有很多驻地项目,是不是也应该吸收进来,展现出更加开放、包容、国际化的崭新形象。
文章标题: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研讨会召开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