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2021年9月8日 下午15:00
展览地点
青海美术馆 1号展厅
行走于路上
文/张涛
一路向东,成为游走于高等美术学府的大西北人,又一路向西,成为根植于高原的当代艺术家。仿佛十余年的韶华交付给了与行囊相伴的路途,无感于人生沉浮,无感于世事变迁,行于路上,用看得见的更远方描绘着时间中的未来。万江涛对于绘画的专注与执着,以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在属于他的空间与时间里。
青藏高原的辽阔恢弘与粗犷苍茫,生成了高原人民豪爽大度的宽容个性;青藏高原变化多端的天气与厚重缓慢的云朵,又滋养出万物细腻腼腆的独有气质。这看似矛盾的两极品格,却在万江涛的身上喜结连理和谐共生。既需含道映物又要澄怀味象的表现性绘画,恰恰成为艺术家理解世界、触摸自我的最佳媒介。
万江涛的学生时代异常勤奋,在美院14号楼画室的逼仄小空间里,细细描绘着高原的牛、高原的人、高原的一草又一木。我知道,那是他无尽的乡愁与不变的激情。记得当时有一幅《七月花》,他画了许久。巨大的画幅中只有一张美丽而干净的藏族姑娘的脸,多少年过去,画里姑娘的眼神还历历在目。因为,那是纯真之眼,质朴之神。如果要总结精炼一下万江涛的艺术性格,我想“纯真质朴”四字足够。
万江涛喜欢画那些人迹罕至的苍茫远山,在他的笔下,远离工业文明侵袭的雪山冻土,有着一种蛮气腾腾的野性张力与静默如迷的老成持重。那些扭曲变形的山脉肌理抑或山坳垭口,既像是高原上牧羊小子荒野追逐的童真嬉戏,又如同饱经风霜的村口老者白云苍狗浮生若梦间的眉眼迷离。对于这类题材的喜好,和他的心性气质一脉相通。他的风景画作中偶尔也有人的身姿出现,但更像是一个山的影子,风的口哨,沧海桑田一瞬间的漫不经心,这是万江涛的巧妙处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虽然用这依然满是烟火气的诗句,去解读万江涛画作中的哲思,多少有点荤素不忌,但是他拥有一颗敏锐的艺术家的心脏,很明显,万江涛捕捉到了肉身与自然、小我与大我、天地与历史纷杂外表下的纯粹关系。这份豁达与通透,是他几十年人生阅历的聚合,在小小画布间的视觉表达。
他近期的纸本作品,又带给人另外一份惊喜和意外。苍茫的高原环境,豪爽沉默的性情,让他的油画风格,多少显得有些坚硬与执拗,甚至是孤独的倔强。而他的纸本作品,却展现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在这些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他对万物的温柔以待,细腻关怀,以及童真情趣。譬如《海上云》的轻快明丽,《雪人》的会心一笑,《大雁塔》的暧昧不明。原来他不仅会在高山之巅铜锣大嗓高唱充满野性的信天游,也会在现代都市的街角冲一杯咖啡独自享用这浪漫而没有理由的潇洒情绪。这是属于一个艺术家的生命质感,所呈现出的自我表达的层次感与多元性。所以说无论怎样,当一个忠于自我的画画人,是幸福的。从这个角度看,万江涛的创作,更像是一种自我救赎与自我净化——他让绘画变成了信念。
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去计较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国王般的骄傲。凯鲁亚克的这句话,大概是对万江涛的艺术性情,所能做出得最为准确的诠释。
部分作品欣赏
万江涛作品《黑月亮》
万江涛作品《有云》
万江涛作品《白夜》
万江涛作品《树》
万江涛作品《植物》
万江涛作品《胡地》
万江涛作品《众的天地》
万江涛作品《巴萨》
万江涛作品《大雁塔》
万江涛作品《峰相》
万江涛作品《姬岔》
文章标题:行走与延续——万江涛绘画作品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