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美术综合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 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增加的精彩砝码

美术综合 来源:中国美术报 2021-09-08 08:16
编者按:2021年秋季开学,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正式启用。9月5日,全新的校区将迎来学生报到,1600余名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全体师生将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开启新的征程。生活即教育学院即社区教

编者按:2021年秋季开学,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正式启用。9月5日,全新的校区将迎来学生报到,1600余名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全体师生将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开启新的征程。

生活即教育学院即社区

教育即传播学习即生产

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

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砝码

——良渚校区的概况与定位

2017年7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以设计智造为中心,携手打造一个全新的美院良渚校区。校区一期建设预计于2023完全竣工,建成后将容纳中国美院的全部设计学科,师生规模达4000人。

在此定位的基础上,良渚校区于2018年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之际奠基,在2019年1月11日,中国美术学院创建者蔡元培先生诞辰151周年纪念日开工。一期一标段于2021年6月29日完成竣工验收。占地48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紧临良渚文化村和地铁2号线良渚站。

良渚校区是中国美术学院继南山、象山、张江之后的第四大校区。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良渚校区则定位为中国美院的设计板块,建成后将容纳全部设计学科,成为设计教学的高能现场和不言之教。

良渚校区根植良渚深厚文化,是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基地,也是学校探索建立教育新模式新机制的试验园。随着今秋良渚校区投入使用,南山、象山、张江、良渚等四校区“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校区功能布局趋于完备。

是精挑细选,也是不谋而合

——良渚校区由谁来主持设计

关于良渚校区的设计:一是未来设计教育必然具有跨界属性,教学体制及其校园空间都将在这一趋势中发生变革;二是建筑学对设计教育具有通用属性,无论是被实践的建筑、还是被体验的建筑都具有广义上的“不言之教”的作用。二者都在主题为“绵延多义、居学一体”的校区方案中得以体现。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建筑总设计师、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原主任张永和介绍设计理念

主持良渚校区设计的建筑师张永和,于1984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自1992年起开始在中国实践,多次参加国际建筑及艺术展,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持与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现任麻省理工实践教授及香港大学荣誉教授,2011-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张永和拥有复旦附中青浦分校、吉首大学综合楼等多个校园规划与教学建筑设计经验,除了建筑师和建筑学教师的双重身份之外,张永和在设计领域的“跨界”更是与良渚校区的教学诉求不谋而合。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建筑总设计师、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原主任张永和实地介绍校园

就要这样设计的无界因由

1.营造“居学一体”的良苦用心

校区围绕“生活即教育、学院即社区”的思想进行设计建造,通过坊、市、馆、舍、所、院、园、道的营造,实现“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的校园特征。

在新校区导览现场,张永和实地阐释了他的设计理念。在校园布局的组织上,他采用水平向自由延展的“绵延工坊”,利用基地四面环水、东高西低的地形,将校园设计为“东密西疏”,但东部密中有疏,西部疏中有密,二者通过绵延工坊和其间的叠石跌水相连,从而“疏密相间”,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边界。绵延工坊在提供绵延底层的同时,也通过一套双层交通体系,将绵延的街道社区引到了校区二层,与工坊和馆舍建立空中的沿街连接,暗埋了与途径院落高低互动的可能,也为沿途景观节点的未来生长预留了余地。

在校区空间布局上,则大多采用“差序院群”,即通过绵延工坊的单位错落形成“大中小微”的院落层次,例如宿舍楼底层被设计为对应“学社制”的学社空间,用以共同兴趣为核心的学生自组织课余使用。由于位于工坊与宿舍之间,学社既是水平工坊在宿舍的“教学绵延”,又是垂直宿舍在底层的“生活沉淀”,从宿舍途经学社进入工坊,“下楼”即可“上课”,传统校园成为了“居学一体”的垂直分层关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一种有别于正式教学、面向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软教学”氛围,因此“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得以实现。

2.与山水共生的建筑语言中渗透的“诗性精神”

如何建设一个校园、应该建一个怎么样的校园?一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致力于大学校园的营造,不仅重在功能体系的优化完备,更重在自然与人文空间的构建,这代表着中国人智识培养与人格塑造并重的教育理念。通过山水化的校园,去建构一个涵养性灵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以一份现代书院的表情,塑造着从艺者身心具足的家园;以一种诗化的本土建造语言,重塑现代人群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美术学院希望每一个美院人在这样山水校园当中,在山水生活当中,得到真正的心灵塑造。

良渚校区奠基之时,许江亦赠诗张永和寄言良渚校区建设:

何生良渚,水迢迢,陆迢迢,延绵以象道。

谁筑新校,聚潇潇,散潇潇,俯仰尽逍遥。

这不仅是对建筑师、合作者的寄语,更饱含着学校对未来的期待。“诗性精神”是中国美术学院重要的大学精神之一,以一首诗寄语新校区建设,也源于当年营造象山校区的一段佳话。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正式启用,青山绿水间占地800亩的象山校园,是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以他的诗性与建筑设计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互相激发,为美院师生们共同建造的一个大学望境。

3.“艺科融合”的世界定位和未来视野

21世纪的艺术与教育正面临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媒介与技术的大发展使艺术、设计与知识生产发生巨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了教育的变革与学习的革命,艺术/设计的教育理念、学院的形态正经历着一次新的重塑。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认为,良渚校区应以创建大数据、智媒体时代的“包豪斯/唿捷玛斯”为己任,以培养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学校根本宗旨,建立一所跨界的、无墙的、未来的校园。

跨界的学院——突破现有学科边界,实施跨界混合教育与精英教育。以“艺术-科技-商业”全面融合,打通艺术、工科、文科分野,从招生到培养,从研创到产业转化充分注重跨界融通。

无墙的学院——聚集国际最优秀的艺术、设计力量,建立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团队,融合学历教育、终身教育,建立开放创新的国际教育社区,建构无墙、无界的人才培养体系。

未来的学院——以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文思考与科技创新为基础,强调前瞻性、引领性的创新教育与研究,鼓励应用性、示范性的创新孵化与转化,以哲匠精神培育未来社会的创新者,以创新影响世界和服务人类。

只注重艺术与只注重科技,都是不可取的建筑设计理念。通过空间设计助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重构,不仅是对良渚校区在人文与科技、理论与实践、大学与社会、教育与日常等若干维度如何实现跨界与融通提出的设计挑战,更是对现代建筑精神与现代设计教育的一种回溯性呈现。

根据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办学定位和理念,良渚校区的设计方案回应了“面向未来的创新校园”主题,探讨其运作模式,建筑展现出对家园感的学生社区,跨学科的教研系统,组合式的实验集群,产业化的创新基地等类型空间的布局与组织,并积极思考校园与周边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格局进行重塑。浙江省积极回应国家号召,力推“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等建设,打造数智社会科创高地。今天的杭州,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世界互联网经济的前沿地带,而良渚新城所在的杭州市余杭区,不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溯源地,也是杭州创新资源的集聚地。

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未来,中国美术学院和余杭区将以良渚校区为平台,依托学校设计学科优势与良渚区域资源优势,以数字文化小镇为支点,以“艺科融合”为助力,设立校地互动机制,立足文化艺术、设计创新、数字文化等双方优势领域开展一系列深度合作,以项目化落地,持续培育在未来改变设计行业、撬动设计产业的学术力量和高端文创人才,将余杭打造为多方创新动能的集聚地,与余杭区共同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树立校地合作新样板。

是山水景观?

还是现代书院?

是大学校舍?

还是从艺者身心具足的家园?

一起走进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

感受其与自然融合的晨、昏、昼、夜之美;

以及

“学”中的设计性,

“居”时的未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