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
合美术馆馆藏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电光谷/合美术馆
开展时间|2021.08.26-11.16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4号展厅
出品人|黄立平
学术主持|鲁虹
策展人|孙江舒
视觉设计|王玮琪
空间设计|钞金鑫
文/孙江舒
合美术馆自2014年成立以来,除了坚持举办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研究展之外,还持续推出了优秀青年艺术家的个展和群展,并收藏了一定数量的青年艺术家作品。在2018年举办的第一届藏品展中,馆长黄立平先生就曾总结了我馆收藏的三个方向,其中之一便明确指出了要收藏“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中出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的创意成果”,而我馆的收藏体系就是要“见证当代艺术的发展成果,记录当代艺术的变革历史,推动当代艺术走向未来”。因为青年人的成长就预示着未来的方向。
陈波 镜花缘
布面油画
60×200cm
2010年
李继开 浮游
布面丙烯
200×146cm
2013年
王爽 猜想
布面油画
175×145cm
2014年
在我看来,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在青年艺术家群体中呈现绝对统一风格或流派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而且他们似乎不愿意被人们轻易地下定义和贴标签,或者甚至是无法简单被定义。随着中国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科技的迅速普及、以及中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自“卡通一代”之后,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中或阐述个人对身份问题的哲思、或体现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现象、或探讨消费主义的种种问题、或表达新媒体科学技术的冲击、或流露特定场域的情感变化、或抒发对大众社会的不同声音等等。也正是基于此现象,我在梳理合美术馆青年艺术家藏品的过程中意识到如果抛开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分类而言,很难将这些作品用某一主题或逻辑串联起来,因此,不妨就借用近来网络上大火的“斜杠”一词将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加以整合。巧合的是,“斜杠”不仅适用于描述这些艺术家,还能够恰好诠释他们的作品。
詹蕤 工作室
布面丙烯
90×90cm×13
2015年
柯明 人民的币NO.20161212-1-6
综合材料
100x100x8cm
2016年
路怡 一天
行为录像
3分54秒
2017年
“斜杠青年”一词最早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用于指代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和生活方式的年轻人,他们相较于上一辈人更热衷于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并在自我介绍中常常用“斜杠”来区分。我想“斜杠青年”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同时也是某种进步的体现。这种进步使人摆脱后工业革命带来的限制和束缚,而自主、多元、释放天性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标签和追求的理想。
李蕾 野地里的蔷薇
布面油画
110x90cm
2018年
李冠廷 MFVA-精神托管所1
数码绘画
30x40cm
2019年
郭子unlimited 2
布面丙烯
60×100cm
2020年
本次展览的20位参展艺术家同样也是新时期“斜杠青年”的典型代表,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多重身份,例如青年艺术家、青年教师、知名艺术家助理、新媒体工作者、服装设计师、乐队成员、父亲、母亲等等,还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面貌中的多元融合。展览展出的作品共计二十三件,作品形式涵盖了架上绘画、影像媒体、雕塑装置等,基本能够从一个侧面呈现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的风貌,并体现出他们不同于前一辈艺术家的多角度思考和多元化表达。而这种“斜杠”的特质不仅仅表现在这些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之中,也同样体现在作品完成之后或者展览展陈之中还留给了观众加以欣赏和解读的空间。纵观社会大潮的发展,它更体现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上,那么也更加需要这一代“斜杠青年”为未来书写全新的注脚。
文章标题:策展人谈 “斜杠——合美术馆馆藏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