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李可染作品《苦吟图》

访谈评论 来源:长沙美术馆 2021-08-31 14:06
本月初,我们从李可染的笔墨中,品读《毛主席诗意图》的山水意境,看他将现代气息和山水意境完美融合,让人印象深刻。本期,我们继续带来李可染的另一幅作品——《苦吟图》,在介绍此作品前,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位

本月初,我们从李可染的笔墨中,品读《毛主席诗意图》的山水意境,看他将现代气息和山水意境完美融合,让人印象深刻。

本期,我们继续带来李可染的另一幅作品——《苦吟图》,在介绍此作品前,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这位名师大家。

作者介绍

李可染

李可染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也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创作背景

李可染最主张苦学,主张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下苦功,很像禅宗的北宗,讲究苦修渐悟。早在1961年,他就专门写过一篇题为《谈艺术实践中的苦功》的文章,以齐白石、黄宾虹、盖叫天等艺术家为例,谈艺术学习中下苦功的重要性。此幅《苦吟图》,因为他晚年书法用笔风格的变化,行笔速度由快转慢,笔力与画面气韵也转为沉厚凝重,题识云“余性愚钝,不识机巧,生平尊崇先贤苦学精神,因作此图以自勉。”由此观之,画面中端坐苦吟的诗人,正是在艺术道路上苦苦探索的画家本人。

此作为张玲麟、黄蒙田旧藏,系张氏直接得自画家本人。张玲麟,湖南湘乡人。1950年代香港电影明星,艺名钟情,有“小野猫”之称,名扬东南亚。1967年息影,曾拜丁衍庸学习书画,并与黄蒙田共同主办香港《美术家》杂志,因工作原因与大陆多位艺术家往还,多年以后,成为颇具名气的水墨画家和摄影家,1982年4月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在此前后,她曾北上拜访京华名宿,得李可染绘赠佳作颇多,《苦吟图》即属其一。

作品赏析

苦吟图 68×46cm

苦吟图 68×46cm

纸本水墨设色

《苦吟图》是李可染写意人物画的代表作。20世纪60年代,李可染曾作《苦吟图》自励,80年代重作此画。题词引用了唐代诗人贾岛的诗句:“夜吟晓不休,苦吟神鬼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并言:“予性愚钝,生平尊崇先贤苦学精神,因写此图以自励。”李可染曾宣称:“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可见此作是画家提倡“苦学精神”的精神性图式。画面布局简单,但疏密得当,一衣衫褴褛、面容苍老的古人做伏案冥想状,其一手托腮,手执毛笔,肘下压张白纸,另一手伏纸,桌子另一侧有砚台、笔帽,和一盏正在燃烧的蜡烛,可见正值深夜,但老者依然不思睡眠,陷入沉思。

画法上,人物面部着色沉着,边线渗色自然,用笔可见力度之顿挫,自然不做作,衣袍以重墨画出,以少许留白和干湿浓淡的变化表现出层次感;几案以干涩的淡墨线勾出,与重墨画出的人物构成黑与白的强烈对比,案上的烛台、砚台又以重墨勾出,一点烛火以鲜艳的红、黄色画出,点亮画面。整幅不拘形似,以形写神,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再配以朴拙随性的书法,在古拙的造型和粗率的笔墨中,充满了文人诗意,亦传达出鼓舞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