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1年9月2日 至 2021年10月31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3号展厅
出品人:陈勇劲
策展人:宋文翔
展览执行:林丽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南京博物院
支持单位:湖北省周韶华艺术中心
本次“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南京博物院首次借展傅抱石作品60余件于武汉美术馆展出。展览从‘意与古会’‘心与贤知’‘境与景合’三个部分,共展出傅抱石山水作品27件、人物作品25件、速写画稿册页3本、篆刻印章5件、着述手稿原件3套,以及傅抱石简介、年表、语录等项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全方位的概况傅抱石先生绘画历程的各个方面。以此展现傅抱石先生通古融今的艺术轨迹和傅抱石对当代中国美术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及他高尚的艺术气节。
展览前言
文|武汉美术馆馆长 陈勇劲
傅抱石是二十世纪在中国画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的艺术大师。在他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时代新风,描绘祖国山川巨变的水墨画作品,这些作品及其绘画思想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二十世纪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傅抱石1940年代创作的众多作品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方内容为“踪迹大化”的印章。综观傅抱石的一生,这方印是傅抱石锐意进取、立志改造中国画的关键词之一。要体会傅抱石先生作品中的“大化”,可从“教化”这一角度进入,佛语有云,“说教之纲格,大化之筌蹄。”即人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这也是教化的结果。我们从傅抱石早期的教育经历追溯这一踪迹,无论是少年时代,傅抱石随师傅学习刻图章、绘画,还是怀抱着对古代画史、画论方面的热爱,并从中对石涛画作倾心,抑或者是日本留学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他都能从中汲取创作养分,并巧妙的融入自己的作品当中,真正地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从教到化的演变,化干戈为玉帛。
本次展览以“大化惊高风”为题,体现了傅抱石先生通古融今的艺术轨迹,也体现了傅抱石对当代中国美术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及他高尚的艺术气节。此次展览从‘意与古会’‘心与贤知’‘境与景合’三个部分,共展出傅抱石山水作品27件、人物作品25件、速写画稿册页3本、篆刻印章5件、着述手稿原件3套,以及傅抱石简介、年表、语录等项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全方位的概况傅抱石先生绘画历程的各个方面。
1960年11月中旬傅抱石率江苏画家二万三千里写生时途经武汉,在武汉期间,他们先后参观武汉长江大桥、东湖风景区、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武钢,与张振铎、周韶华等有过深入交流,与此行的江苏画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本次展览我们也有幸展出了当年傅抱石先生在武汉期间为周韶华先生即兴所绘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这件作品无疑见证和记录了傅抱石先生与武汉的特殊情感。
针对此次展览,策展人宋文翔根据傅抱石艺术创作实践的时间顺序,将展览分为三个篇章,第一部分,从师古的心领神会到踪迹大化“抱石皴”的演化,第二部分,傅抱石与古今士贤性近心知,第三部分,傅抱石把真山真水拟为画境知音。相信通过这三部分的展示,观众能从中体会到傅抱石高尚的艺术气节及崇高的艺术理想。
武汉美术馆自开馆以来,先后举办过“‘天机自得——齐白石的笔下意境’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特展”“沧海横流——刘海粟艺术特展”“我法:蒋兆和绘画艺术研究展”“苍山为岳——石鲁作品展”“参悟内美——黄宾虹作品展”等二十世纪中国画系列个案研究展,此次展览“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就是此系列研究展的延续。通过此次展览,为我们全面了解傅抱石创作思想,以及其在二十世纪美术史发展中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契机。
感谢南京博物院和湖北周韶华艺术中心对本次展览的大力支持,祝展览圆满成功。
展览作品节选
琵琶行
纸本设色 |143.2cm ×68.9cm |1940年
暮雨僧归图
纸本设色 |103.5cm × 59.4cm |1945年
晋贤图
纸本设色| 137.2cm × 45.4cm | 1945年
蜀山图
纸本设色| 92cm × 60cm | 1944年
竹林七贤
纸本设色| 64.7cm ×75cm | 20世纪50年代
临石涛山居图
纸本设色| 150.5cm× 53.7cm | 1943年
屈原像
纸本设色| 87cm× 59cm|1946年
展览详情
关于艺术家:傅抱石
1904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祖籍江西新喻县;
1915年,入瓷器店作学徒;
1917年,插班江西省立第一师范附小读书;
1921年,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读书;
1925年,着《国画源流概述》,作山水四条屏;
1926年,毕业于南昌市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完成《摹印学》;
1927年,任江西省立第一中学绘画篆刻教师,撰《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自拓自编《篆刻作品集》四册;
1928年,治印“采芳洲兮杜若”,跋刻离骚两千四百余字;
1929年,《中国绘画变迁史纲》成;
1930年,升任省立一中高中部艺术科主课教师;
1931年,晤徐悲鸿,所着《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出版;
1932年9月,赴日留学;
1933年,郭沫若为介绍《摹印学》出版,《傅抱石所造印稿》两册成,《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成;
1934年4月,正式进入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校研究科学习,研究画论、东方美术史、雕塑、工艺美术;
1935年5月,在东京举行“傅抱石氏书画篆刻个展”,共有作品一百七十七件,发表《中华民族美术之展望与建设》;
1935年6月,从日本回国,8月所撰《中国绘画理论》有商务印书馆出版,9月任教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兼任讲师;
1936年,《论秦汉诸美术与西方之关系》、《石涛年谱稿》发表;
1937年,《民国以来国画之史的考察》、《中国美术年表》发表,避乱南昌;
1938年,参加郭沫若主持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工作,在秘书室任秘书,为抗日宣传起草文件;
1940年,任教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专。着《中国篆刻史述略》、《中国绘画山水写意水墨之史的考察》、《晋顾恺之
1941年,着《石涛上人年谱》;
1942年10月10日至12日,在重庆举办“傅抱石画展”(即壬午个展),展出作品一百件;
1943年,在重庆、成都举行个展;
1944年,在重庆举行个展,在昆明举行“郭沫若书法傅抱石国画联展”;
1945年7月,在成都举办个人画展;
1947年,在南京与徐悲鸿、陈之佛举行联展,发表《明清之际的中国画》、《中国绘画之精神》,10月,在上海举办“傅抱石画展”;
1948年,《石涛上人年谱》出版;
1949年,在南昌举行傅抱石绘画个展;
1950年,任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开始毛主席诗意画创作,《六盘山》、《长征》、《沁园春 雪》陆续完成;
1952年,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
1953年,完成《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1954年,《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出版;
1955年,被选为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撰写《山水人物技法》,《写山要法》出版;
1956年,出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分会主任委员,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1957年,筹建江苏国画院,吕凤子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傅抱石等人任副主任。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作画五十余幅,后出版海外写生画集两种,《山水人物技法》出版;
1958年,改中国美术家协会南京分会为江苏分会,仍任主任委员,作《创作毛主席诗词插图的几点体会》,发表《白石老人的艺术渊源》、《笔墨当岁时代—看“贺天健个人画展”有感》,出版《傅抱石画集》、《晚周帛画》,出版《傅抱石访问罗马尼亚写生作品集》、《傅抱石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写生作品集》,郭沫若作序;
1959年,在北京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毛主席亲题:“江山如此多娇”六字。继续当选第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0年,出任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当选江苏省第二届政协委员,出版《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带领江苏国画院画家(江苏省国画工作团)行程两万三千余里,访问六省十几个城市,进行旅行写生;
1961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在北京举办“山河新貌——江苏国画家写生作品展览”,出版《山河新貌》画集,同关山月赴东北写生,在南京举办“傅抱石东北写生画展”,发表《齐白石(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完成《郑板桥试论》,自辑《印谱》二册;
1962年,出版《傅抱石浙江写生画选》,发表《中国画的空间表现》;
1963年,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赴江西视察,在老区写生创作,《谈山水画写生》(讲话稿)成,出版《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
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京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西泠印社副社长;
1965年,于南京逝世。
文章标题:展览预告 | “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即将开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