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陈履生:美术评论之缺席状态

访谈评论 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作者:陈履生 2021-08-22 10:43
美术评论的当下问题(系列)陈履生:美术评论之平庸状态(系列1)看看这画中牌楼上的横幅当下美术评论工作的地位下沉是新中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个处于最低潮的时期,美术评论实际上是用则有,不用则无。这表

美术评论的当下问题(系列)

陈履生:美术评论之平庸状态(系列1)

看看这画中牌楼上的横幅

看看这画中牌楼上的横幅

当下美术评论工作的地位下沉是新中国以来最为严重的时期。

在这个处于最低潮的时期,美术评论实际上是用则有,不用则无。

这表现为一种选择,让美术评论很尴尬。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美术界看到了美术评论实际存在的一种附庸状态,开展过讨论,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可是,这一问题在当下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

因此,在许多重要的美术创作和展览中,包括全国美展的缺席就特别典型。

2021年是美术创作的大年,收官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以及文旅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产生了很多作品。

面对如此众多的作品,具体的评论在哪里?

它们与原有创作的关系,是发展、推进、提高了,还是今不如昔。

新的创作好是好在哪里?

不足又是表现在哪里?

美术评论缺席的状态下让人们感受不到评论的存在。

以“建党”题材为例,本年度出现了庞茂琨的《开天辟地》与何红舟、封治国、傅纪中合作的《中共一大会议》,都是还原上海一大会议的历史,表现上海一大会议现场中的人物组合和形象塑造。

何红舟、封治国、傅纪中,中共一大会议,280cm×400cm,2021

何红舟、封治国、傅纪中,中共一大会议,280cm×400cm,2021

庞茂琨,开天辟地,300cm×cm450,2021

庞茂琨,开天辟地,300cm×cm450,2021

这两件作品都是史无前例的画出了全部的一大代表,突破了禁区,表现出了当代社会对于主题创作的宽容。

这两件作品在构思立意和形式语言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两幅画的作者不仅是着名美术院校的教授,也是当代油画的领军人物,那么,他们的创作是如何直面和反映当下创作的问题?而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于当代主题创作有何借鉴的意义,如此等等,都是非常值得评论和讨论的问题。

至少应该有个系统的总结,并公开让公众和业内了解具体。

可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评论,而能够看到的只是“每一笔都有历史根据”的新闻报道。

今年各地也举办了很多展览,可以说是一浪高过一浪,然而,一些展览中出现了1949年欢迎解放军进城的横幅标语却是从左至右的书写,如此没有基本历史知识的错误,又是如何营造画面的历史感?这实际上也是需要美术评论来帮助提高的;尽管这很基础。

可以说,新世纪的美术评论不能说是完全没有,而是只能看到一两篇官方组织的所谓的“评论”,充其量只是一种推介。

这种官方话语的推介,基本上是一个模板;基本上是正面的肯定,现在连一点点不足都不提了。

如此来看这样一种缺席的状态,从本质上反映出了美术评论工作的实际地位。

毫无疑问,没有地位就没有尊严,没有尊严也就没有了地位。(未完待续)

何红舟 黄发祥 《启航》 550cm×270cm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何红舟 黄发祥 《启航》 550cm×270cm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img alt=

唐勇力,新中国诞生,203cm×816cm,2009年,中国美术馆藏

赵建成,开国大典,2021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

赵建成,开国大典,2021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