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讯 > 访谈评论

“傅抱石作品展”背后的故事:唯一一件来自武汉的“特邀嘉宾”

访谈评论 来源:武汉美术馆 2021-08-20 16:59
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展览时间:待定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3号展厅出品人:陈勇劲策展人:宋文翔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支持单位:湖北省周韶华艺术中心艺术家介绍傅抱石(1904年10月5

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

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

展览时间:待定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3号展厅

出品人:陈勇劲

策展人:宋文翔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南京博物院

支持单位:湖北省周韶华艺术中心

艺术家介绍

傅抱石

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着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傅抱石是20世纪中国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其艺术实践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传承、改革与创新,勇于探索,勤于创作,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画作。他的绘画卓尔拔群,山水画元气淋漓,人物画苍茫高古。或元气淋漓,或清新细腻,皆境界超迈,诗意盎然。晚年,他结合生活,紧随时代,大胆革新,赋予中国画以新境界、新思想、新笔墨、新内容,成为新中国画的杰出代表,而且更以“思想变了,笔墨不能不变”的重要论述,引领20世纪中期中国画的发展潮流。

“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即将在武汉美术馆开展(受疫情影响,具体展出时间待定),其中大部分文物珍品都是从南京博物院远道而来,但其中也有一幅特殊的“特邀嘉宾”。

这幅特邀作品名为《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是1960年傅抱石率写生团途经武汉时,专门为周韶华先生所画。那么这件特殊的展品背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

《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

27.5cm × 40cm|1961年

“特邀”展品背后的故事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长途写生,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途中瞻仰革命圣地,参观建设工地,游览风光名胜。此次行程一共二万三千里,是史上路线最长的一次写生。从此,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在美术界声名鹊起。

写生团在华山青柯坪速写,来源于黄名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

写生团在华山青柯坪速写,来源于黄名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

在这二万三千里写生途中不妨有一些趣闻轶事。尤其在途径湖北武汉时,傅抱石曾现场作画并赠送给周韶华。

了解到傅抱石先生酷爱饮酒,常常喜欢一边画画,一边喝酒,于是周韶华先生花了不少工夫找到半斤装小瓶的泸州大曲送给他。傅抱石见到酒大喜,主动提出赠与他一幅作品。

于是,周韶华先生挑了一张之前已经打好的小稿,描绘的是华山西峰。

傅抱石华山西峰速写,来源于黄名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

傅抱石华山西峰速写,来源于黄名芊《笔墨江山——傅抱石率团二万三千里写生实录》

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画山水画喜欢用皮纸,因为墨色反应好且厚实的纸张才能“吃得消”他独特的用笔方法:下笔重,速度快,勐刷勐扫,反复加工。当时他用的是日本皮纸,结构厚实,有骨有肉,韧性好且吸附力强,适用于作品的保存。他在使用皮纸时还有两个习惯:一是在皮纸的背面作画,二是从不搓揉。这些特点,都成为了鉴定傅抱石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

2021年7月19日,武汉美术馆一行人前往周韶华艺术中心接收此次借展作品《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

周韶华,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武汉美术馆工作人员在周韶华艺术中心交接展品

武汉美术馆工作人员在周韶华艺术中心交接展品

这幅借展作品《待细把江山图画写生稿》展现了华山雄浑豪迈,峭拔峥嵘,耸入云天的地貌特征,下笔不拘成法,恣意纵横。画面构图万木浩瀚,层峦叠嶂,烟岚云岫。迅疾飞动的笔法更使得画中意境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最为精彩的是他用散峰乱笔表现山石结构,大块的山石结构由浓淡疏阔的笔墨涂抹而成,又以雄健的书皴略加细小的横皴使得清晰纵横,点、线、面与水、墨、色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抱石皴”。傅抱石借鉴历代山水皴法,结合对地质学的研究,创造并丰富了“抱石皴”技法。这种笔法以气取势,自然天成,肆意磅礴,成为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门法”。

这幅作品不仅让我们看见艺术家的写生足迹,傅抱石的此次作画过程更是对周韶华往后的艺术风格产生了一定影响。

周韶华先生回忆道,“我看他画了一下午。原来还可以这样画的,他完全是以情来带动笔墨,情之所钟,笔之所动。不像传统的画法,先画什么,后画什么,非常死板。这张画画得非常好。”

周韶华作品赏析

——武汉美术馆馆藏——

《念周郎千古—赤壁》

《念周郎千古—赤壁》

纸本水墨 | 90.5cm × 96cm| 1998年

《戈壁西行》

《戈壁西行》

137cm × 68cm| 2007年

《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

68.5cm × 100cm| 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