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万象归一:黄成江摄影作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在流光溢彩的盛夏呈现了一个丰饶多姿且激情澎湃的自然影像世界。本次展览共展出摄影作品111幅,是黄成江先生多年来创作的一部分,其中《大地》系列20幅、《树》系列20幅、《荷》系列30幅、《海角》系列41幅。作品创作主题从北大荒广漠肥沃的黑土到西域戈壁顽强的胡杨,从纯洁无瑕的荷莲到搏击浪涛的海鸥,视野由极目远望趋向俯身近观,从细微透视又返回广袤无垠。镜头的前后反转递进不仅反映了他从宏观到微观的不断求索,更展现了他不固步自封,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
艺术家黄成江讲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在8月2日举行的“万象归一:黄成江摄影作品展”媒体见面会上,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担任主持并介绍展览概况,在导赏环节中重点解析了作品特色与艺术风格;参展艺术家黄成江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回顾了青年时代起步于北大荒的摄影经历,重点就自已的摄影艺术风格、探索与创造、作品的学术气息、以及举办本次展览的意义等问题进行深入解答。
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苏丹
介绍展览概况
黄成江先生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原副局长;曾选为中国农垦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曾获首届全国青年摄影艺术展览金牌奖、罗马尼亚国际摄影艺术展览最隹作品奖、建国35周年摄影艺术铜牌奖、首届中国摄影节优秀作品奖、全国第十五届摄影艺术展览首次设立的个人风格银牌奖(金牌奖空缺)、首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德艺双馨摄影家等六十余个奖项。自1985年以来,曾在美国洛杉矶举办“黄成江北大荒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黄成江摄影艺术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全国十大名家摄影艺术展览”;在黑龙江举办“黄成江故乡摄影艺术展览”;在四川绵阳举办“黄成江《荷》系列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荷》系列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及《中国摄影家》杂志举办的“黄成江创作座谈会等。自2005年以来,共有180余幅摄影作品被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机抅和收藏家收藏。
黄成江回答记者提问
黄成江出生于黑龙江双鸭山,16岁“上山下乡”到了北大荒,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为滋养他成长的沃土,是他寻求艺术真谛的起点,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从不曾停息。他19岁与摄影结缘,早期作品采取现实主义手法,透过镜头表现了他青年时在北大荒的风土人情。作品多以黑白、强反差的语言,展现了三江平原广阔的天地和繁忙作业的人群,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影像档案。他从1971年开始涉足摄影艺术领域,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摄影历程中,至今创作不息,作品盈千累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美术和摄影的贯通方面的尝试,乃是一种跨媒介的视觉艺术实验,难能可贵。1981年黄成江从北大荒调到北京。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和视野的宽阔,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其艺术手法也逐渐融进浪漫主义的色彩。
记者与黄成江交流
纵观黄成江先生摄影风格变化的历程,可以看作为一个摄影创作由客体转向主体的观念变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其创作观念亦伴随着生命的自然生长而变化。展览通过《大地》系列、《树》系列、《荷》系列和《海角》系列四个单元111幅作品的展现,使观众窥视到艺术家心境的变化,这其中蕴含着黄成江先生对大自然和生命意义的深刻认知。
媒体问答
Q1
举办此次展览,对您来讲有何意义?
黄成江:我的作品能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其意义是蛮大的。这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对我作品的认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团队,是由很多极具才干的年轻人组成的,他们敢想敢拼,勇于吃苦,精益求精。我能有机会与他们合作,也受益匪浅。在这里举办作品展,能让更多的清华学子们观看到我的作品,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
另外,这里的艺术氛围和学术氛围我是非常喜欢的。因为艺术创作到了一定程度时,必须要与学术紧密相联的,没有艺术理论的滋养,没有学术的引领,艺术是很难走远的。
此外,这次的展览策划、展品布局设计、灯光效果等等,都是经过严格标准把控的,确实是一次很有现代感的呈现和体验。再有,清华的学子们是从祖国各地来求学的,其中也不乏黑土地的年轻人,如果他们能从我的作品中看到家乡的变化,能感受到我的“大地的本色”、“巨流”等作品中的含意,或许也会激励他们产生更加刻苦学习的劲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大地的本色》黄成江1980年黑龙江
Q2
您的摄影起步于北大荒,几十年过去,您还怀念那片黑土地吗?您对土地这一题材还有什么样的感受?
黄成江:我小时候,暑假经常去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小住,在这里天天看见他们从地里背回许多瓜果和蔬菜,觉得土地真神奇。后来“上山下乡”到了北大荒,整天与黑土地打交道,所以慢慢地喜爱上黑土地。1971年我在北大荒与摄影结缘,我的艺术起步于黑土地。1981年我调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后,有机会到全国各地的农垦大地和农村采风创作,对土地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因此,对土地这一题材也更加喜爱了。我当初确立了“土地”这样一个题材,就是因为抱着这种对土地的深深情怀。我今后还会继续坚持下去,继续拍摄我眼中的土地和心中的乡愁。
《雁寻故地》黄成江2011年黑龙江
Q3
您在摄影领域深耕数十年,是什么动力促使您不断探索、不断创造?
黄成江: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讲,1989年我荣获了首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一一金像奖,开幕当天我与获奖的摄影家接受央视着名主持人陈铎的采访时,他让每位获奖者讲一句话。我当时三十几岁,胆子也挺大,轮到我讲话时就突然冒出一句:“我们不仅要在中国的摄影舞台上取得隹绩,还要在世界摄影舞台上亮出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也要在世界摄影舞台上有我们中国摄影家的身影。” 现在回味起来,这句话就像是成了我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或者说是努力的目标。我们这代人赶上了今天的好时代,时代也赋予了新的机遇,所以我不能停步。“往前闯,别停步”——这也是我背起行装“上山下乡”走出家门时,父亲叮嘱我最后的一句话。几十年来,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前行,已成为我自觉的动力。
作为艺术家,我愿以自己的行动,向着艺术的高峰勇敢攀登。
《生命之旅》黄成江2020年阿德莱德
Q4
您谈到了学术的重要性,从您的作品中,也能感受到强烈的学术气息,请您谈谈对摄影和学术方面的思考?
黄成江:1983年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科,通过几年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我强烈感受到学术对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我当时的毕业论文《画内求情、画外求景》被评为优秀论文,其中有一章的题目叫“摄影是减法”,这个创作主张,是根据我十余年的摄影实践提出来的。因为看到许多人在拍摄时,都容易将画面拍得很满,不注意提练,如果有这方面的学术做支撑,就不会走许多弯路了。
我拍摄“荷”系列时,也是边拍边思考,因为荷花是个古老题材,需要摄影家花大力气去创造性地发挥。所以我在创作实践中得出“摄影是创造”的学术心得。这是我提出的第二个学术想法。
2020年,我创作“海角”系列作品时,我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并提出“1+”创作理念,即一个题材,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而不要被一种形式束缚住手脚和大脑。形式是内容的一部分,艺术形式不取决于内容,而是艺术家的内心。意由心生,象随心成,心迹决定形式。万象归一,藏于心。
《巨流》黄成江2020年阿德莱德
Q5
现在有很多人学摄影、玩摄影,而且都配备了不少贵重的器材。请问您使用的是什么器材?
黄成江:我很喜欢谈这个话题。数码相机普及后打破了胶片摄影的技术壁垒,过去靠经验、靠技术,现在的数码相机都有全自动功能,初学摄影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地拍出较好的照片。但从创作角度讲,我认为相机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头脑里的东西。我现在使用的是一台微单相机,价格大概几千块钱,有时候只用一个镜头从头拍到尾。现在我经常在一些地方,见到许多摄影爱好者光一个镜头就十几万,我觉得有能力购买高挡器材当然好,但也不必在器材上绞尽脑汁。背包里装很多很多的器材出门也大可不必,不如精简一下,没必要在这方面下太多功夫,够用就行。
《归于简单》黄成江2015年北京
Q6
您的摄影艺术风格一直在变,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是题材变了所以艺术语言跟着变?还是艺术语言变了所以题材跟着变呢?
黄成江:我觉得艺术家的风格不是刻意得来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风格是与本人的艺术修养、生活环境等众多方面相关联的。不要把风格看得太重,不要觉得没有风格就立不住,更不要被风格束缚住。只需要脚踏实地,把心思全放在你所要表现的物象上,自然会慢慢形成你的艺术个性,风格也会随之而来。“风格是你的背影,自己看不见”,别人能看得见。我们创作时不要去想太复杂的东西,随心去做就好了。
《粗壮之躯》黄成江2012年北京
展览现场
文章标题:“万象归一:黄成江摄影作品展”媒体见面会 · 畅谈影像背后的故事
本文栏目:美术综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banquan#mei-shu.com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